黄芪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中国吃网

餐饮问答详情

黄芪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美食导吃 浏览: 1次 发布时间: 2011-05-13 10:07

黄芪有什么营养价值与功效?

共有 3 个回答

回答者: 4666899a 2015-06-26 02:26

  黄芪是一味很常见的中草药,它有很多保健功效,最有意思的还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皱纹。听说很多古方养颜的药材中,多有黄芪出现,可见所说非假。

  黄芪营养价值: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 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黄芪食疗作用: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黄芪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糖尿病等。

  黄芪保健作用:

  1、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2、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3、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黄芪适宜人群:

  黄芪适宜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还适宜长期患有溃疡的人;像患有肾病、银屑病的人也很适合。

  黄芪:强心益智抗衰老

  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主要产于我国山西、甘肃、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北方地区,故有“北芪”之称,而以产于山西绵上地区的黄芪质量最优,柔软如绵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

  黄芪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两种,生黄芪即是将采集的药材洗净、晒干、切片而成;炙黄芪是将生黄芪加蜜拌炒晒干而成。两者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生黄芪益卫固表和利水退肿作用较好。所谓益卫固表,是指黄芪具有增强人体肌表的防御功能,提高预防外感性疾病能力的作用。所以,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经常用黄芪煎水代茶饮,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黄芪还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用于因体虚出汗过多的各种自汗证。生黄芪的利水退肿作用,对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利尿,消退水肿,减少尿蛋白。炙黄芪补气升阳的功效较强。所谓补气升阳,是指黄芪具有增强人体体质和促进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体虚多汗、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的中老年人,与人参同用效果更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胆碱类、糖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黄芪提取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延长细胞寿命,抗氧化。它对正常心脏能增强收缩功能,对衰竭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扩张心脏冠状动脉,保护心脏器官。黄芪能够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并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黄芪还具有保肝、造血、抗肿瘤和减轻放化疗反应等作用。

  黄芪药性平和,治疗用量为每日15%~ 0克,养生保健用量为每日5~10克。

  使用方法:

  1.体虚多汗,易感冒者:用生黄芪10%~ 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30分钟,不拘时代茶饮。

  2.身体虚弱,面色苍白的贫血者:用炙黄芪30克,大枣10枚,牛肉(或猪、羊肉)250克,加水适量,炖1小时,吃肉喝汤。

  3.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炙黄芪30克,党参(或人参)10克,猪肚250克,加水适量,炖1%~%2小时,吃猪肚喝汤。

  4.营养不良及慢性肾炎水肿者:用生黄芪30克,鲫鱼1条(200%~00克),加水适量,炖1小时,吃鱼喝汤。

  注意事项:

  1.黄芪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人,体质较壮特别是有外感发热的患者忌用。

  2.黄芪适用于脾胃虚弱的食欲不振者,因饮食过多而引起食积证的食欲不振者忌用。

  3.注意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应用。

  保存知识:黄芪中含糖类及淀粉类较多,应注意防潮防蛀防霉,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回答者: 大头123 2015-06-26 06:04

楼上说得挺详细的嘛。

回答者: 幸福小天地 2015-06-26 11:49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我要回答

扫码关注/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