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经常存在哪些误区-中国吃网

餐饮问答详情

酒店管理经常存在哪些误区

经营管理 浏览: 1次 发布时间: 2011-07-21 09:26

酒店管理中经常会有哪些错误的发生,存在着哪些误区?

共有 2 个回答

回答者: 迁延 2015-09-03 01:54

  酒店服务管理中的四大误区

  一、优质服务=满意+惊喜

  这个说法在酒店服务管理中几乎等同于黄金定律,但是我发现这句话在实际操作中有点误导人。优质服务=满意+惊喜有几个前提:第一,客人支付了优质服务的价格;第二,客人的心思是容易猜透和对付的。而现实中是1星到5星的饭店房价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你提供这样的优质服务的回报存在差异;其次,客人的心思是很难猜的,要想绝大多数的客人满意,且还要惊喜,代价是相当大的,能够做到让大多数的客人没有“不满意”就不错了。

  所以在酒店服务管理中,不能盲目的提倡优质服务=满意+惊喜,这实际上是在误导服务员,让她们误以为客人的满意是酒店的终极目标,而事实上优质服务不过是酒店服务的手段,如果提供有限的服务能够为酒店带来更多的收益,为什么还有增加那么多的高价赠送服务。

  优质服务=满意+惊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对方是酒店的VIP,这种重要程度已经超脱了盈利的目标;第二,客人愿意支付优质服务的价格,换句话说酒店的定位是定制服务,类似于恺撒?丽兹的追求。

  二、优质服务=看上去很美

  在酒店管理中,产品好不好,实际操作中比较通用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上去很美。比如领班、主管、经理在检查客房的时候,往往重点检查的是:杯子有没有水迹、被子上有没有毛发、地上和床底下等不死角有没有垃圾、整体上看上去是否整洁美观,如果都达标了,就是优质产品了。

  事实上“看上去很美”只是一个结果指标,而过程指标是否合格,只有打扫客房的服务员自己能够说清楚。所谓过程指标是指,无法用看上去很美来评价的其他标准,比如杯子的消毒是否规范彻底、被子在更换的过程中是否和地毯接触、布草在洗涤的过程中或是运输的过程中是否有二次污染的存在、员工在打扫客房的时候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在做(国内很多酒店员工在打扫客房时直接用更换的棉质品当抹布,而不是用专门的抹布,主要是因为更换的棉质品吸水性好,换下来就擦很方便)等。

  之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关键在于客人无法检查过程指标,好比牛奶三聚氰胺,检测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所以,要提供真正优质服务,必须改变优质服务=看上去很美的观念,重视过程监督。这种观念的改变要自上而下,只有上面的人重视了,下面的员工才会重视,才不会弄虚作假。

  三、优质服务=给客人最好的

  经常会听某个酒店宣传说,我们的酒店是多么多么高档豪华,比如床垫是进口的,好几万块一张;电视是最先进最智能化的;淋浴设备是最高档的、欧美最流行的……问题是这些是否就是您的客人所追求的?对于客人而言,他到酒店消费,无非是希望酒店提供给他的一切用起来舒服、遇到什么问题酒店能够立刻给他解决,至于酒店的设备是什么品牌的,有多少前卫和先进,大多数客人是不会深究的。对于酒店而言,目标应该是满足大多数客人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应。

  所以,好的酒店绝对不是名牌的堆积,而是舒适的代言。你的氛围舒适、你的设备用起来方便(合乎你大多数客人的习惯)、你的员工能够灵活机动的解决客人的问题、你客房的电话一键通时刻都有人。一句话,好的酒店不是给客人最好的,而是在他所能支付的价格范围内他最需要的。

  四、优质服务=一切规范

  在酒店,一个房间每天酒店的人至少会进去三次,第一次是服务员进去打扫客房,第二次是领班进去查房,第三次是主管进去复查房。对于住客房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客人在睡觉被吵醒三次,简直是火气十足。

  如果客人外出,员工会把酒店的物品放回原位,客人的物品原位整理,对于后者往往会引起投诉,客人说自己的物品不见了;对于前者,客人会需要重新再“摆”一次。按照程序来是没有错,但是应该灵活机动。酒店客房物品摆放是单一的,但是客人生活习惯却是千变万化,所以没有必要去改变客人的习惯,在客人还没有退房时就让一切归位。这就要求员工在打扫主客时,观察客人的习惯,如果第二天发现客人的物品摆放和第一天一样,就说明这是客人的习惯,应及时做好客史档案的记录,以便下次更好地为客人服务。

回答者: 黄武 2015-09-03 02:37

  1.推行现代酒店管理方法目的不明确

  在引入现代酒店管理方法时,中国部分管理者并未把它当作饭店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推行上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倾向,更多的是注重短期效益,而没有长远规划和后续行为。如:饭店文化建设中,一些管理者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能够促进饭店发展的长期战略、看作是无形资产的长期投资,而是一时赶时髦、不长期坚持,于是使管理方法的推行无法系统化、深入化。

  国内一些饭店参与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却未能充分认识TQM这一管理方法的内涵,它们往往把取得第三方认证作为最终目标,把认证过程看作一种形式,没有从顾客需求出发,认为取得认证就可以一劳永逸,没有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来做。

  一些饭店在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知识管理本身就是管理的目的。许多饭店执行知识分享方案,是因为它们认为:不久后自然会有收获。或者以为:有效能的机构必定能够跨部门地分享知识,这正是盲点所在。推动知识管理的目的不在于催生知识管理,而在于处理饭店最迫切的问题。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管理者较为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这与重视权威和表面形式,而忽视实效性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2.运用管理方法缺乏独创性

  一些饭店在对从西方传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现代酒店管理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单一化、雷同化的现象。一位著名饭店的总裁说:“大饭店成功的经验往往是小饭店失败的关键因素。”

  一些饭店的CI战略大同小异,它们往往运用一些大而化之的理念、标语,如:“质量第一”、“顾客就是上帝”等。很难达到饭店识别的目的、无法反映出饭店的个性。在运用现代酒店管理方法时,未能对本饭店的具体特点进行详细和具体的分析,缺乏创新,易出现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现象。

  一些饭店每年花费大量资金,去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和饭店再造策略,移植或建设质量管理模式和组织流程,但它们都没有如愿地建立起这样的机制,甚至还损害了饭店原有的机制,这是因为各个饭店的情况不尽相同。

  饭店在采用准时化生产(JIT)时,除非根据饭店的特点,对本饭店的成本、价格、利润法则,对浪费和附加价值,对个人效率与团队效率,对单纯改善(表面效益)与流程改进(真正效益)等进行重新认识,准确了解准时化生产这种管理方法在本饭店的真正内涵,否则饭店将仍处在原来的水平上,达不到任何成效。

  从众心理导致中国部分饭店管理者对新型的管理方法趋之若鹜,而在运用过程中的求同思维、相互效仿,常常造成管理模式缺乏个性,不能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饭店,在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的基础上,进行配套管理。

  3.对管理方法理解及运用的偏差

  一些饭店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酒店管理方法时,无视管理方法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主观臆断,将其无限扩大化,把许多与此无关的饭店活动都包括进来,这不仅影响了这种管理方法的推行,还会使其他管理职能的实现受到影响。

  以“饭店文化建设”为例,当这一管理方法从西方传入中国,便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饭店文化热潮。饭店不管管理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与饭店文化是否有关,都向饭店文化靠,饭店文化被理解为饭店的一切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过程、经营管理行为,这就是一种盲目扩大化的做法。

  自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绿色营销”思想以来,中国对此的反应也十分热烈,但在“绿色浪潮”的表象背后,对于整体理念理解的偏差及行动上的功利主义,如:将“绿色饭店”片面理解为在经营中的节电、节水、减少一次性用品;将ISO14000或其它标准作为临时性的“文件运动”,突击组建班子应付相应的检查工作,以此换取“证书”、“标牌”,作为对外宣传的工具。这些只能导致这一全新的经营哲学变成“集体有意识”的短期行为,而流于形式或如过眼云烟。

  鲁特杰斯大学学习战略联盟理事基尼?斯罗文斯基经过10年的研究后发现:公司联盟中成功的只有25%,50%的联合没有达到它们的预定目标,对另外25%的公司来说,联合是灾难的开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和商业能力不平衡。另外,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碰撞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迈克金斯研究了1950年到1985年间的公司后发现:其中53%的公司因没有赢利而退出了联盟关系。

  许多的M&A失败归因于执行者的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对股东的奖励。证据是饭店间的联姻很少成功。通常,这些M&A总是缺少优秀的战略理论,并且总是对“饭店合并后的协力优势”和兼并的额外补偿调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些方面的误区根源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大而全”的思路,盲目地容纳、不辨析、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使一些管理方法界限模糊,起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4.推进管理方法中的虚置化

  一些饭店没有根据推进现代酒店管理方法的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操作机构及相应的制度,使现代酒店管理方法的运作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

  CIS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推进,需要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而在中国的许多饭店中,往往由一些其他职能部门代管、兼行职能,不够专业化、正规化。

  CS战略强调: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顾客,才能使饭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活力,进入“义利合一”的境界,从而获得持久的发展。这就对饭店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国的大多数饭店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达到这种要求,中国也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成熟的消费心理来促使CS的产生。

  一些饭店在推动知识管理时,没有设置专人负责,最后导致“雷声大,雨点小”。根据实际经验显示:饭店要推动知识管理,除了信息科技人才,还需要四个专职人员,否则此种管理方法就形同虚设。

我要回答

扫码关注/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