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年07月19日 11:44

侯德成,1967年生于北京一工人家庭,劲松职业高中西餐专业首届毕业生,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曾任劲松职高西餐专业主任多年。现任北京市商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主任,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秘书长、西餐专业主任委员等。
 
在北京厨坛流传着太多传奇,属于西餐的那部分则怎么也绕不过去侯德成这个名字——全京城的四、五星级酒店,全有他的学生。

有人说,要不是这么多年你一直猫在学校,出江湖起码是西餐界的大董。传说中的“劲松侯老师”只是笑笑:我就喜欢干上课这买卖,再说了,弟子五千、主厨一百,我瞅着自己这买卖挺好。
足球小将成了好老师
北京城精通西餐的人物不少,十位有八九位得是世家子弟、家学渊源。而“勤行”自古而来就是高度师徒父子相传不外授的圈子。别看侯德成人到中年就成了西餐界师祖辈儿的宗师,“15岁上劲松之前,我是白丁一个,完全不了解西餐,甚至一口都没吃过。”

侯老师说,“那会儿我们家哥儿仨,我最小,连衣服都是哥哥穿剩下的。”少年侯德成唯一的爱好是踢足球,为此没少惹祸。在那个职高比高中热的年代,前者出来就有铁饭碗,而后者考不上大学就只能街道待业,父母和大哥一合计:既然不是考大学的料,那就送他上新办的劲松职高学门手艺去吧。
 “其实当时我最想学的是木工,打点家具比掂大勺有意思。”但实惠的思想最终占据了上风。

那会儿刚刚改革开放,厨师成了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一天侯德成踢完球回家,居然看到当厨师的邻居家里搬来了日本原装的冰箱,把他羡慕坏了:如果我也能进大饭店上班,那家里不也能买得起冰箱了?1982年9月开学那天,侯德成走进教室前,还羡慕地往隔壁木工班瞥了一眼:拜拜啦,大立柜们,哥们儿挣冰箱去啦!
 
抱着这样纯真简单的心愿,本就聪明勤快的侯德成很快就成了西餐班专业课的佼佼者。“那会儿香草这些稀罕原料,课堂上都没见过,连黄油都不舍得用,我都是抓难得的去饭店实习的机会记下掌握的。”高二下学期作为全班的专业尖子,他被选到最早的合资饭店建国饭店实习,哪儿哪儿都没的挑,“就是因为英语不好,外国厨师长说话我听不懂,只能像哑巴一样默默干活儿。”从那一刻他立志过外语关。

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小侯老师的第一笔工资26元,除了留了9元孝敬父母,其余17元他买了一本厚厚的英语工具全书。现在书还在,只是每一页几乎都翻烂了。
“不光是英语,法餐是西餐之母,不懂法语连很多原料都叫不上来。”在开西餐厅闭眼都挣钱的年代,侯老师谢绝朋友合伙的邀请,跑法国蓝带学院深造。

后来他又去德国、意大利培训,又掌握了两门语言。为把自己最欣赏的法餐掌握得炉火纯青,侯老师对法国历史、地理的钻研,听起来就像位研究国际政治或历史的大学教授。

“16世纪法国宫廷饮食就像其他法国时尚一样,影响了整个欧洲王室。大革命后随着宫廷厨师流落市井,又随着拿破仑大军被传播到每个角落。和中餐一样,法餐也分菜系:勃艮第的烩、堪萨斯的熏、诺曼底的海鲜和下水,堪萨斯的鹅肝、阿尔萨斯的肠,普罗旺斯的鱼汤还有田鸡腿……”贯口娓娓,又像说评书般如数家珍。
 
有德者事竟成
尽管在西餐上是毋庸置疑的权威,但侯德成的名字从来没在任何非官方活动的评委名单中出现过,即便是想听他推荐几家餐厅,他也会婉言相拒:于公,自己身为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者,随便说两句话,在别人那儿就可能是生杀大权;于私,北京哪个酒店餐厅不是学生,就是朋友,一则避嫌,二来也一碗水端平。但是有陌生网友@劲松侯老师,他一定每次都会真诚提出真知灼见。
 刘鑫是不折不扣的80后,但已是侨福芳草地酒店的行政总厨。“跟侯老师学会的不光是做菜,更是做人。”劲松一带历来“顽主”成风,“大多是劲一、劲四这些高中的,就算有我们学校,也绝对没西餐专业。

侯老师别看面上客客气气,把我们管得那叫一服服帖帖。”侯老师笑了:“多新鲜呐爷们儿,你们中考都重点高中的分,跟小混混比有出息吗?我作为老师,得对得起你们父母把你们送我这儿,对得起他们替你们交的学费吧!”
 
刘鑫也着实对得起老师这一片苦心,除了菜做得好,和老师一样是足球迷,外语还比老师多会一门西班牙语。但侯老师喜欢这个徒弟最主要是喜欢他会做人——刘鑫外语好,就常常热心承担中外交流的桥梁工作,甚至帮国际友人在北京找工作,如今几位北京美食界炙手可热的洋千里马,都是这位伯乐相出来的。“不用藏着,付洋也是我最欣赏的学生之一。那会儿上课,他最爱提问。”
 有一次酒店业展会,所有第一次参会者都看呆了:全场穿白衣服的人都在向一个人鞠躬打招呼:“侯老师”。每年教师节,侯老师必为职教界代表在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
有人替他算过:从教28年,共培养逾5000名西餐厨师,几乎能坐满大会堂主会场;其中主厨100多人,正好是主席台规模。虽是戏言,但绝不夸张。
 这些北京西餐界如今的栋梁之才,有当年因早恋荒废学业、被侯老师无比实诚却到位的“我要是你媳妇都嫌你没出息”悬崖勒马的;

有本来脾气臭的万人嫌、被侯老师借布置翻译菜谱作业的任务,明白“老师也需要你的帮助,人不能没朋友”道理的;也有因困难被侯老师向校方申请减免学费,直到毕业多年才真相大白的。
无怪乎,每年春节,学生拜年的电话短信会让侯老师手机死机;所有学生的婚礼都要请他证婚;而更多的家长慕“劲松侯老师”名号把孩子往劲松职高送。
 “我挺对不起这届劲松西餐班的学生和他们家长的,”侯老师真诚地说。上学期,他从自己呆了整30年的劲松职高辞职,没等歇几天,于寒假后出掌市商校新组建的酒店管理专业,“现在的大厨光会做菜可不行,学生都MBA啦,我更得进步啊!”虽然不再是劲松的侯老师,但侯老师发誓:我永远是侯老师。
来源:财经网、百度


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互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