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2-19 12:22 浏览量: 1336
凉粉加盟店的赚钱计划

        凉粉在哪都有,各地吃法不同,口味不同,于是有些创业卖两份的能赚钱有些却不能赚。究竟有什么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赚到钱呢?小编给你说说凉粉加盟店的赚钱经验,学习参考:

(资料图:“伤心凉粉”)

  客家凉粉,四川小吃,起源于清朝,在保持其原有黄凉粉传统风味的基础上,着重研制出其独门调料配方,进一步突出了川菜的“麻、辣、香、脆”特色,使其更加香辣可口。

  被称为“伤心凉粉”,原因有三:一是做工精细,可谓备尝艰辛;二是调料配方偏重“麻、辣、辛、香”,往往令食者流涕而食欲不止;三是由于手工加工,产量不大,外地专程前来周礼购买者,往往空手而归,未免伤感不已。

  伤心凉粉的赚钱曲折

  就如白家肥肠粉、羊马渣渣面一样,客家伤心凉粉,从民间最为普通的小吃,成长为一个知名的品牌。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里,在龙泉驿区洛带古镇,排队购买伤心凉粉成为这个4A景区的一道景观,打凉粉的员工一天下来,要打上千碗,有时候手都要打肿了。

  然而伤心凉粉创业却有一个伤心创业的过程。杨明原来在内江经营着有名的内江商会俱乐部茶楼,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生意不好做了,1999年,经过朋友的介绍,他花30万元承包了位于洛带古镇破旧的“广东会馆”。当时的洛带古镇还没有得到政府的大力开发,苦心经营三年,清淡的生意让杨明备感伤心,不仅没有赚到钱,反倒投进去几十万元。

  2002年,为了维持生意,几乎弹尽粮绝的杨明接受了妻子的建议,在会馆内卖凉粉,一元钱一碗,权当会馆门票,借以吸引人气。2002年3月,第一批凉粉做出来,但这种普通的街边小吃并没有为会馆带来客人,因为凉粉不能过夜,那段时间,会馆的员工们每天的伙食都是凉粉。即使这样,杨明每天依然会倒掉大量凉粉。

  随后的一个多月,阴雨连绵,杨明平均每天都要倒掉上百公斤凉粉,妻子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凉粉白白倒掉,唯一的“安慰”就是养活了邻居家的猪。看着伤心痛哭的妻子,杨明反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联系到自己屡屡赔钱的伤心经历,他决定给自己的凉粉起个名字——“伤心凉粉”,巧合的是,这个名字,与客家文化暗合起来,伤心地迁徙,团聚在一起,畅谈伤心事。

  四川凉粉,有上百种之多,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杨明与妻子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后,强化了伤心凉粉麻辣的感觉,在凉粉中加进了特辣无比的辣椒,让人辣得嘴巴翘,麻得舌头木:头顶冒烟,额头出汗,鼻根发痒,眼泪花直滚,叫你吃得好伤心。“这种刺激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生活的艰辛,联想到背井离乡的客家人,思念家乡的伤心。”杨明说,经过这样的强化,伤心凉粉就深深地打上了客家文化的烙印,在林林总总的凉粉中脱颖而出。

  依靠“伤心凉粉”带来的人气,会馆的餐饮生意也红火起来,杨明终于摆脱了伤心往事。伤心凉粉的名气不胫而走,之后杨明接到长春一对夫妇打来的电话,对方要求在长春开加盟店。“他们特殊的身份让我很感兴趣,夫妻俩在麦当劳打了八年工,丈夫还做到了主管的位置,这次他们要辞职卖凉粉,让我们感受到伤心凉粉的生命力。”无独有偶,兰州一位经营钢材的老板也主动找上门来,要卖伤心凉粉。还没有多少心理准备,两个加盟店就在省外市场生根发芽,如今还都在筹备开第二家店。

  到了去年,每逢节假日高峰期,杨明的伤心凉粉一天就可以卖出一万多碗。面对拥挤的人群,杨明这时又有了新的想法,把凉粉店开到成都市里去,把每周只赚两天的钱改为天天都赚钱,2006年年初,杨明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在紧邻春熙路的暑袜南街找到一个店铺。“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卖的凉粉,一两块钱一碗,到时候,我咋个收房租喔。”房东一听说做凉粉的要租房子,干脆就挂断了电话。最后跟老板面谈,听说是洛带广东会馆做伤心凉粉的,这才答应下来。

  今年五一节前夕,一个面积达280多平方米的伤心凉粉旗舰店,又在洛带古街上火红开业,与广东会馆的总店相距不过几百米,生意却一样地火爆。

  “伤心”赚钱,“开心”也赚钱,紧接着,他又开发出开心冰粉,游客吃完又麻又辣的伤心凉粉后,再来一碗冰甜的开心冰粉。不知不觉中,每人的消费量便从一碗变成了两碗。随后,杨明又相继开发出了妈妈凉面、阿婆凉糕、阿公锅盔等典型的客家小吃,还在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开了家凉粉厂,每天一大早就从厂里拉凉粉到各个店中。

  丰富的种类让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游客的消费量也大大增加,每人从平均吃一两碗达到四五碗。游客一手端不完那么多碗。于是,像这种手拿大簸箕排长队的情况时时都会发生。

[nextpage]

  “在我这里,传统餐饮、茶房已退居次要地位,我下半辈子的精力都将放在做凉粉上。”如今的杨明,对凉粉充满了感情,他告诉记者,要尝试把所有的粗粮都做成凉粉,实现粗粮细做。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加盟要求,杨明请来了专业的律师,帮助他拟定加盟连锁的合同协议书。而在商场内开店的尝试也即将拉开序幕,一个面积达40多平方米的店面,已在人民商场附一楼如火如荼地装修。

  历史叙说牛市口凉粉店故事

  谢贵芳从父辈那里继承了祖传的川北凉粉手艺。后来,谢贵芳和丈夫先后生了10个子女,加上赡养老母亲,两口子收入拮据。1961年,谢贵芳来到街办竹器社计件做工,丈夫则到沙河水泥厂工作。

  1973年,丈夫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谢贵芳身上。1979年,谢贵芳退休,单位一次性给了1100元。当时,谢贵芳的四儿子杨树安和六儿子杨树元赋闲在家,幺儿杨小林还在读书。谢贵芳的眉头皱紧了:这日子怎么熬啊?“要不你还是卖凉粉嘛。”老姐妹帮谢贵芳出主意。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允许搞个体经营,不如重操旧业,谢贵芳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6月1日,“牛市口凉粉店”正式开张,经营凉粉和小笼包子等。“没有放鞭炮,没有摆花篮,没得任何仪式,我们在30多平方米的店铺摆了6张桌子。四哥、六哥、老妈齐上阵,还请了两个服务员,就算开张了。”

  杨小林回忆,店铺就在当时的胜利电影院对面,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工程机械厂等众多大企业都在附近,这是整条街乃至整个城东的第一家个体餐饮店,几乎毫无竞争对手。加上街坊邻居都知晓母亲的手艺,开张头天,顾客就排了200多米。“很多顾客就蹲在路边吃,路边堆了一排吃过的碗筷。”一家人都没想到,这一角钱一碗的凉粉、一角五分钱一碗的肥肠粉和4角一笼的小笼包,一天竟然赚了200多元。大约过了4个月,家里就有了万元以上积蓄。有了钱,家里便开始添置家电。14英寸的彩电花了1400多元,神笛牌收音机花了668元,这在普通人家里,连想都想不到的事。当时,哪家有了收音机,都会把至少半米长的收音机放在自行车上,在小巷里走家串户地大声显摆。很多人也跑到家里来看电视看稀奇。不过家人都尽量保持低调。改革开放初期,仍有很多人认为去国营单位工作才脸上有光,而个体户做生意很没面子。当时,杨小林的同学就常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还嘲笑他是“卖凉粉的”。

  当时没有品牌意识,没想到要做大做强。2004年,牛市口部分商业路段拆迁,牛市口凉粉店也不复存在。1983年,四儿子杨树安决定自立门户,在牛市口凉粉店对面开了一家面馆。“吃客们都知道两家店其实是一家主人,说是抢凉粉店生意,还不如说是把顾客分流了。”坐在春熙路的面馆里,现年近60岁的杨树安忆起当年情形,脸上浮起笑意,“一开门就开始忙,很多客人都是从西门、南门骑车过来吃肥肠粉,好多学生是早餐必吃一笼包子再去上学。”

  当年,杨树安在成都市房建公司当工人,因为觉得工作“风吹日晒看不到希望”,才跟母亲下海经商。如今杨树安已在春熙路、长顺上街和土桥开了三家分店,自己的面店也被评为成都名小吃。老六杨树元也在世纪朝阳附近经营起小有名气的鱿鱼汤锅。经营餐饮店的前几年,几乎没遇到任何危机。直到1984年,牛市口才出现了其他馆子。大家都瞅准了餐饮业这个金饽饽,餐饮店也随之多了起来。这时,牛市口凉粉店开始向行家取经,改良技术、增加品种。杨小林介绍,四川餐饮协会收集整理的《成都名小吃》也把牛市口凉粉店收录在内,并对母亲谢贵芳专门进行了采访。但由于当时没有品牌意识,没想到要做大做强。2004年,牛市口部分商业路段拆迁,牛市口凉粉店也不复存在。杨小林踌躇满志地说,明年他准备和兄弟投资上百万元,在花牌坊建一个饮食城,就以“牛市口凉粉店”命名,母亲就是饮食城的活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