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5-14 00:00 浏览量: 1336
漯河构建中国食品名城 打造放心大厨房

  在漯河,从官员到百姓,“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放心大厨房的背后,连通着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

  据河南日报消息,五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临颍县杜曲镇有名的“蔬菜大王”高俊生站在田间,一脸的喜气。随着第八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的临近,他的有机蔬菜基地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客户。

  这位靠贩菜起家,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汉子感慨连连:这几年,漯河蔬菜成了大城市的抢手货,牌子响价钱也卖得好。比如,眼下畅销的“娃娃菜”供不应求,俺们按照标准化种植的有机娃娃菜一公斤售价是普通菜的3至4倍!为啥,安全、放心呗!”

  高俊生只是众多创富故事中的一例,代表绿色消费时尚的漯河放心菜正在催生更多的农民致富,漯河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在全省名列前茅,有机蔬菜基地面积更是占全省的80%以上。

  如今,俏销市场的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只是冰山一角,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更有阵容壮阔的农字号产品从漯河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人的餐桌,成就着“漯河制造”的美誉。在中国市场,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在香港,漯河出口的肉制品占全港总需求的1/4以上;在北京,来自漯河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在市民的菜篮子占1/4多;在离拉萨300公里的小镇上,漯河饮料摆在了小商店的醒目位置。

  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说:“从餐桌经济到食品之都,我们一直把食品安全当做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倾力构建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形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放心大厨房!”

  在漯河,从官员到百姓,“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放心大厨房的背后,连通着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

  “农”字号标准化生产构筑“源头”安全关

  漯河市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把好“源头”食品安全的基础工程,以标准化促进“源头”安全化。全市设立了6个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发布66个农业地方标准,参与制定、修订与食品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42项。建立健全了小麦、玉米、蔬菜、生猪饲养等8个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编写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畜禽养殖技术规程》等9套农业标准化丛书,为全市农业无公害生产提供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导。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全市现有1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6个省级示范基地。全市经省级无公害产地认证的种养基地228个,经国家级认证的农畜产品91种,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经国家批准备案出口的养猪场635家,占全省的80%、全国的36%。2007年12月,该市成为全国首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农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为全市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提供了安全、优质原材料。

  “工”字号质量监控体系打造“加工”安全关

  加工环节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在漯河,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监控是由祁金立市长主抓的“一号工程”。漯河市上上下下形成共识:任何食品质量事件决不是一个企业的小事,而是事关食品名城品牌形象的大事。一家企业发生的质量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通报到书记、市长的案头。该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高规格食品安全委员会,强力推行责任工程,把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纳入各县区、各单位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实行一票否决。该市还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是漯河市强化食品安全的有效探索,该市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食品企业评定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先后制定完善了《漯河市食品安全信用标准制度》、《漯河市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漯河市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办法》、《漯河市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等7项制度,对长期守法诚信的企业全力支持,对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企业,重点监管,对制假售假的失信企业,严厉处罚,对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努力做到: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准上市出售,达不到食品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不准开工生产,达不到检验合格标准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

  “售”字号准入机制打造“市场”安全关

  流通环节是食品安全链上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难以监管的薄弱环节。漯河市破解这一难题的思路是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市场准入机制。2003年,漯河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2005年8月又成为全国唯一的所有县区全部实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的省辖市。几年来,该市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四项制度”:在超市、量贩、连锁店等食品管理较为规范的食品经营单位,推行货源备查制;在沿街门店,推行重要商品索证索票制;在成型市场,推行信誉公示制;在农贸市场,推行蔬菜生肉“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制。

  从2008年3月份开始,全市探索食品安全“一票通”溯源监管新机制;通过网上备案和书面备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食品供货商实行两级审核备案,统一索证索票,统一使用销货凭证。食品经营者只需要在进货时索要一张销货清单即可代替原来的进货台账。这种简便易行的“一票通”监管模式,既防止了无证经营,又杜绝了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截至目前,共建立供货商备案档案926户,备案食品达22923种,覆盖了全市流通环节所有食品经营主体。与此同时,该市通过聘请监督员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实行举报制度等,构建立体化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漯河市精心打造的食品安全链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精彩对接,种类繁多的放心菜、放心肉为这座“中国食品名城”赢得了“放心大厨房”的美誉,品牌效应催生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全市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年加工各类食品500万吨,肉制品产量110万吨、占全省的40%,加工生猪1500万头、占全省的25%,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1/4,加工转化粮食450万吨、是漯河年产粮食总量的2.6倍、占全省的11.1%,果蔬加工能力和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的漯河,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

  食品工业强势发展,锻造出了一批驰名全国的食品品牌。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着名商标19个、名牌产品23个、优质产品33个,名优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漯河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