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5-27 00:00 浏览量: 1339
兰州高菜价:高菜价改变生活

   菜价上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菜价上涨影响最大的就是低收入人群,不少低保家庭的老人“狠拼”萝卜、豆腐,一些家长也开始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小饭桌是否能够吃到新鲜蔬菜,菜价的上涨也使酒店饭馆成本增加,使人们的消费也“水涨船高”。

  镜头1 市民买菜“数个论根”

  清晨的榆中街早市,窄窄的道路,人声鼎沸,因为是周六的缘故,往常本就拥挤不堪的道路更是寸步难行。苏敏(化名)一手提着刚买的菜,一手牵着已经读五年级的儿子,侧着身子在人群中艰难穿行。“茄子多少钱?辣椒呢……”苏敏不断在菜摊边停下来问价。不知过了多久,她已经从菜市场的入口挪到了出口,停下来喘口气,提着她“翻山越岭”才买的菜——4个青椒,两个西红柿和一小把油菜。此时,苏敏的朋友余丽(化名)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余丽的袋子里有2个土豆、一把韭菜、一棵大葱。

  余丽说:“这菜太贵了,十多块钱只买了这么点菜。一斤土豆2块5,去年才八九毛钱,现在这菜呀我是吃不起了。”苏敏则说:“你瞧,我这拖家带口的,也就买了这点菜,舍不得啊,我现在是能买八两,就绝对不买一斤,多吃主食、少吃菜……”

  镜头2 老大爷转一圈只买个萝卜

  一大早,76岁的亢大爷就到黄河边散步,散步的终点站是山字石早市,亢大爷在旁边的社区生活几十年了,早已习惯了起个大早来山字石早市买菜。记者见到亢大爷时,他手拿一个萝卜,在沿途的菜摊上不断地问价,但却问而不买,并一个劲地摇头。走走停停中,老人已来到了早市的出口,瞅瞅手上的这个萝卜,表皮有点蔫,已不属新鲜脆嫩的类型了,即便如此,这也是他整个早晨在菜市场唯一的收获。

  记者上前搭话:“大爷,您这就买一萝卜啊,是不是特别喜欢吃萝卜?”“吃萝卜便宜,我看了一路,其他菜都太贵了,就这个便宜,虽然蔫巴了,但一个萝卜才一块钱。”“您不买其他菜了吗?”“省着点了,菜价高的时候就少吃点,当年我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亢大爷笑着说。

  和亢大爷一样只买萝卜的还有冯大爷,冯大爷是位孤寡老人,每月就靠400元养老金维持生计,生活上他是节俭再节俭。他告诉记者,每斤超过2元的蔬菜,他几乎不买。“萝卜1.6元一斤、莲花菜1.5元、豆腐1元钱一块……”冯大爷说,这段时间,他就盯着这3样菜买。蒜薹炒肉很香,冯大爷也很想尝尝,但5元一斤的价格把他吓得掉头就走。

  看着老人提着一个萝卜远去的背影,菜市场依然嘈杂喧闹的气氛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

  镜头3 酒店餐馆菜价菜量普调

  韩女士在白银路经营一家小饭馆,供应盒饭和小炒。与记者攀谈时韩女士大倒苦水:“现在米涨价、油涨价,蔬菜价格也涨得离谱,我们这盒饭还不能涨,涨了就没人来吃了,生意快做不下去了。”韩女士说,以前6块钱的盒饭三素两荤,还能赚不少钱,现在三素一荤都快撑不下去了。“以前蔬菜几毛钱一斤,现在菜市场上哪儿还有低于1块钱的菜啊!”

  记者看到,当日中午韩女士供应的盒饭中,可供选择的蔬菜有豆腐、粉条、莲花菜等,算是菜市场中比较便宜的了。“只能买这些菜,要是买那些四五块一斤的蔬菜,我不亏死才怪。”今年春节刚过,韩女士的小饭馆涨过一次价,盒饭在原来的基础上涨1块钱,即6块的涨到7块,7块的涨到8块,但很快发现行不通,老客户都不来吃饭了,生意急剧下滑,没过多久只能恢复原价。韩女士坦言,她现在的小店,除去各种费用,自己一个人一天只能赚四五十块钱。

  据记者调查,今年来不少大酒店的菜单都进行了调价,普遍上调了30%左右,“餐馆上调价格是在保证原有菜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些酒店菜价没有变,那菜的量一定很难保证,大盘往往换成了中盘,中盘就换成了小盘,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一业内人士直言。

  镜头4 买菜做饭不如吃牛肉面

  已到中午了,从山字石菜市场沿黄河向西,走进永昌路黄师傅牛肉面店,坐在靠窗的座位,玻璃窗外一个个手里提着菜的市民在匆忙中一闪而过。

  此时,两位女士与记者同桌吃饭,看到的风景自然也是一样,这两人聊开了:“你说,这些人就是想不开,买个菜回家做饭,多不划算呀。”“自己做着吃,便宜些呗。”“便宜什么呀,你算算,买一斤辣椒4块5,煮点面条多少钱了,与其买这么贵的菜,还不如直接来吃一碗牛肉面,省事,还省钱呢。”

  问题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或许可以如此潇洒,但对于一些有孩子、老人的家庭而言,菜价直接影响到了孩子成长发育和老人的身心健康。“如果孩子所在的幼儿园饭菜费高了,我认为是正常的,如果还和以前一样我倒有点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上新鲜蔬菜。”姚女士担心菜价上涨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伙食。

  初夏的兰州绿影婆娑,黄河两岸绿柳依依。坐在城市富丽堂皇的餐厅中,很难想象,桌上一盘小小的青菜让我们有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今年高昂的菜价,让很多人愤愤难平,虽然“五一”过后菜价已略有回落,但回顾一路走来的高价菜,我们依然有很多疑问,菜价高的症结在哪?问题究竟出在什么环节?  症结1 高原夏菜大量外销致菜缺价高

  “现在这里的菜大多都是临洮、白银的,也有武威的。我们兰州本地的菜,榆中的还没上市,永登、新城的量也不大。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兰州基本是南方菜的天下,四五月后,主要是周边市州的菜了,兰州的菜农都成了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了,现在谁还稀罕种菜呀?”在安宁的桃园菜市场经营蔬菜批发零售十多年的老余笑着说。

  采访中,不少菜贩、市民都提到了相同的问题,就是种菜的兰州人越来越少了。乍一看,种植面积减少导致涨价顺理成章,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据兰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5年至今,兰州市周边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为20.66万亩;2000年为35.43万亩;2005年增至57.73万亩;2008年增加到了68.61万亩,2009年达到72万亩。而2000年兰州市人口为290.68万人,2005年311.74万人,2008年为322.28万人,蔬菜种植面积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人口增幅。虽然城关、安宁两区蔬菜种植面积近年来有所下降,然而榆中、皋兰、永登种植面积大增,如榆中县1995年蔬菜面积4.53万亩,2008年为25.01万亩,而永登1995年为1.42万亩,2008年为9万亩。

  蔬菜种植面积大增,为何菜价却不随着“供应量的增大”而降低呢?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兰州乃至周边地区的大量高原夏菜被外销出去了,单从面积看,兰州市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得很快,但由于近半蔬菜被外运了,因此,人均蔬菜的占有量并没有增加多少。

  据了解,每年5月到10月,是沿海部分城市及中部城市蔬菜的“优缺季节”,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兰州高原夏菜上市的季节,对于中东部市民来说,正好互补了蔬菜的紧张局面。2009年,兰州市蔬菜年产量约为175万吨,外销就达80万吨,在销售旺季,兰州高原夏菜在福建漳州蔬菜市场的占有量达35%-40%,在广东汕头蔬菜市场的占有量达30%,一天销往成都的总量达300吨,广州一天的销售总量达400吨。同时,兰州百合、荷兰豆、甜脆豆、白菜花也成为专供海外市场的“出口菜”,仅2008年一年出口量为2万多吨。高原夏菜俏销省外使得菜农增加收入的同时,造成兰州城区菜价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了。

  症结2 种植成本增加致收购价上涨

  “说菜价太高,你知道今年化肥涨到多少了,农膜涨到多少了,农机油上涨了多少?加上水电,我们农民也要增加收入,我们种这点菜容易吗?”一位菜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