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7-01-14 19:05 浏览量: 1341
见波论商之鲁菜纵横谈 文化缺席鲁菜何以振兴

 胶东在线消息 鲁菜曾经在宫廷大献辉煌,猜想必定很有文化的味道,查过一些史料,发现确实如此。川菜当初是给平头百姓吃的,文化

含量想必也不会太高了。
  时至今日,整个调了个,烟台的川菜馆无论大小,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打造文化品牌,满街的饭店,不论是招牌,还是室内外的装饰都悄没

声地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可以说乡土文化浸透了整个川菜馆。而鲁菜,除了很少几个高档餐馆外,绝大多数没有文化气息,纯粹是一

吃饭的地儿。
  文化如人的气质,看得见,摸不着。烟台餐饮界提起威海净雅在济南、北京开的分店就愤愤不平:原料是烟台海鲜,雇的是烟台厨师,捞

钱的却是威海人。其实,很多人没有想到,净雅更多的是在卖一种服务,只要你去吃一次饭,下次再去,服务员就会对你的名字和职务张口道

来,这种感觉岂不惬意?!服务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对烟台餐饮界来说,恐怕没有人想到服务也可以卖钱!
  川菜也不是开始就有“文化”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川菜面临灭顶之灾,由一群文人策划的巴国布衣一举扭转了局势。富有老川东民俗

特色的装修格调令人耳目一新,吊脚楼、农家大院、石磨、风车、老井、巴蜀鬼才魏明伦的《饭店铭》石刻、大厅的古树盘梯、黑白照片、窗

棂剪纸、大红灯笼,每一种装饰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让人浮想联翩。四川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对菜系来说,同样如

此。于是,川菜在出川就多了文化的外衣,最不济的也给自己的菜馆起个“李记”、“周记”的店名,并配上四川的土布、绿筷。
  巴蜀“鬼才”魏明伦谈及这种现象时说,以前吃饭仅仅是满足于充饥,只要能吃饱就行了,但是现在这种状况改变了,很多人不仅仅满足

于吃,他还要吃文化了,吃到文化了,他还要在里面领略一些文化气氛。
  这些正是成都人对文化品味的追求,促使了当地的川菜馆奇招迭出。四川“鬼才”魏明伦这两年也忙里偷闲为巴国布衣写了个“饭店铭”

。他说:“吃,太重要了,你看人们有人敬这、有人信那,只有这灶王,中国的老百姓,家家都敬。”他写的饭店铭,如今成了复旦大学学生

的教材。
  据说,魏明伦“饭店铭”一出,各地争相效仿,成都改成了甘肃,陕西,但内容基本不变。虽有盗版之嫌,但由此也可看到饮食文化的确

是深入百姓之中。
  从净雅的服务中,还不能计算出文化在餐饮中具体能值多少钱,川菜可是将其数字化了:投资400万的“巴国布衣”做出了1500万规模的效

益,这巨大的差额,便可以形象地诠释餐饮文化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