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8-06 00:00 浏览量: 1338
京城餐饮企业吃饭碗筷回归“传统清洗”

  新华网8月5日消息,8月3日中午,在朝阳区一家小餐厅,和同伴一起用餐的李女士断然拒绝了“一元一套”塑封消毒餐具,而向服务员索要普通筷子。近年来,消毒餐具行业由于缺乏监管导致鱼龙混杂,屡屡曝出卫生问题,消费者使用消毒餐具也不免心生障碍。目前,一些餐饮企业已回归到了人工蒸煮消毒的“传统清洗”方式上来,业内专家呼吁:应尽快建立国家消毒餐具生产标准。

  消毒餐具不招待见

  “我们店里最开始也是用那种成套包装的消毒餐具,但是好多顾客不愿意用。”在李女士就餐的小店“西门烤鱼”,老板告诉记者。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在一套塑封的消毒餐具里看到茶叶渣,从此就落下了心理阴影。前几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消毒餐具黑作坊进行了曝光,看到电视里那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的场景,她更是“绝对不敢再用”消毒餐具。“现在我在外头吃饭都要普通塑料筷子,然后再拿自己带的消毒纸巾擦一下。”

  而另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众餐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媒体曝光消毒餐具之后,店里的消毒餐具消耗量差不多减少两成。

  老字号少见消毒餐具

  记者观察发现,一般星级酒店、高档酒楼以及老字号企业都少见消毒餐具,消毒餐具使用量大的多集中在中档家常菜馆。像老字号华天集团已经坚持8年不在店内堂食使用一次性餐具。按照集团要求,老字号餐厅所提供的一次性打包餐具,必须由具备国家规定资质和产品检验证明的厂家进行供货,每家店铺也必须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定期检验。

  在华天旗下的曲园酒楼洗消间内,负责曲园酒楼“双消”的师傅告诉记者,“用过的餐具首先要经过去残渣清洗过程,然后放进药物消毒池进行“药物清洗”5分钟。每次清洗前,都必须按照要求用测试纸测试消毒液浓度,达到规定的药物清洗配比要求后才能用于清洗餐具。”餐具必须达到光、洁、涩、干后,方能再次使用,整个洗消过程需要近20分钟。记者看到,在进行药物消毒、冲洗后,餐具还需要进一步“沸水消毒”,餐具要在“沸水消毒”池中经过再次煮沸后才搁入餐具贮存专柜。

  “黑作坊”大多藏身郊区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向记者透露:“目前北京的消毒餐具企业,近9成连工商营业执照都没有,还有大量的‘黑作坊’,大多藏身通州、密云、怀柔等郊区县”。

  董金狮表示,目前餐饮企业对于餐具的清洗方式,包括普通手工清洗、化学消毒和集中式物理清洗3种;其中集中式物理清洗的正规流程应采用超声波、紫外线等消毒方式,卫生和可靠度最高。“这一条全机械化的流水线成本就要好几十万,每套餐具加上运费,成本更是达到6角钱左右,小餐厅负担不起。”

  餐饮企业回归“传统清洗”

  目前京城不少餐饮企业回归了“手工浸洗,高温蒸煮”的洗碗方式,这样的做法相对来讲更放心,也能节约成本。

  “我们的美食广场都是餐厅自己专门的洗碗工通过几道程序浸洗消毒。”蓝色港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而记者也从翔达公司了解到,自今年“五一”开始,翔达旗下包括吐鲁番餐厅、晋阳饭庄等餐饮企业都不再使用外购的一次性餐具或消毒餐具。

  20家餐馆仅两家消毒餐具合格

  通过对海淀区彰化路、正福寺路和蓝靛厂南路沿线及周边共20家餐馆进行的走访调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3日下午对海淀区部分餐馆一次性餐饮用具质量调查结果进行了发布。结果20家饭店中真正使用质量有保证的只有两家,合格率只占15%。

  调查发现,北京映魁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食堂)仍在使用早在2000年底就在全国范围内被淘汰了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北京吉来顺餐饮有限公司(全家福饺子馆)和北京映魁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所使用的型号为“FJ-108”和“FJ-068”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属于未获得生产许可证(QS)的企业生产且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北京巫山烤鱼店使用的纸碗没有标注任何生产企业或产品信息及生产许可证(QS)标识、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