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2-20 12:06 浏览量: 1338
用工荒下的投资启示

  春节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个快乐的日子,不过对于企业老板们来说倒经常相反,一方面年底是不是拿得出钱来发欠薪是个问题,另一方面过了节是不是能招到足够的人手又是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媒体上很容易地找到有关招工难的报道,这已经连续数年发生,并愈演愈烈。

  在所谓人口红利将被消耗完毕的观点之后,投资界普遍认为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涨将是个趋势,在去年的某段时间中,还引起了市场的重视,笔者部分同意这一说法,但认为这种上涨本质上将是温和的,如果排除通胀因素,劳动力不足或者说刘易斯拐点这种情形,在中国将是不甚明显的,原因在于国内纵深的地理空间。

  寻找受益的地方性行业

  在认识了这种趋势之后,我们在行业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产业内迁能够带来增量业务的行业,也就是说,要寻找那些业务具有地方性的行业。而销售收入在全国都有均衡分布的行业或者公司则很难受益于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水泥、小型钢铁公司、地方百货公司、餐饮零售企业、地方化工企业、地方房地产企业、地方运输企业包括公路将直接受益于这种业务量的增长趋势;而另一个选择行业的维度就是人口总量,因为我们整个逻辑是基于资本去找劳动力的逻辑(而过去是劳动力找资本),所以人口大省,大市将是这一转移趋势下的最受益地区。结合中国人口大省的地理分布、经济发展程度、实际外出务工人员水平等因素考虑,笔者认为河南、四川可以作为重点地区来考虑、特别是四川,还具有重庆地区的中心支持,形成更好的管理+劳力+资本的结合。

  劳动力向西部转移的趋势形成

  我们来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的特殊现象之一就是劳动力的大奔袭,这在全球视野中都是少见的,过去的十年中,壮观的内地劳动力向沿海地区的交通流动,涉及上亿人,这和曾经经历过制造业大转移,随后再转移的台湾地区、韩国等有明显不同;第二,中国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往往在发达地区已经快过时的东西,在欠发达地区还是明天和未来。所以,笔者认为在经济层面上,从地理上看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东西部至少两个阵营。因此,在经过了多年国内劳动力密集产业向沿海地区大转移的过程后,目前除了投资界热衷的产业升级之外,另一个巨大的趋势就是这类产业的再转移,向西进。当然由于前者更具投资上的故事性,大家往往比较重视,但后者却是个在时间和强度上都将十分惊人的过程。

  可以略微夸张地说,中国的过去经济神话,将在中西部再度上演一遍。而且后者这个过程的可靠性,比前者将更为肯定。我们今年看到的用工荒,其实已经反映了这一点,在劳动力总量变化还不大的情况下,沿海地区招工难的一大原因就是内地的就业机会增多,这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产业投资在内地的快速增长,也就是说,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已经将投资向具有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地区转移,我们看到的典型案例是富士康,但其实是规模小的,不见报道的类似情况比比皆是。这本质上一方面和过多的资本寻求新的投资机会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中西部地区硬件环境的改善有关,使得交通的成本和其他运营成本下降较快。[nextpage]

  选择相应公司的要点

  在上市公司层面,笔者认为选择的重点在于业务的地理半径特点强、股价估值低、以及具有一定投资壁垒。原因在于首先产业转移逻辑下的投资本身是个较为长期的投资,是看好未来数年、乃至十年的过程,所以较低的估值可以确保公司的业绩提升能够反映到股价上涨上来;而公司业务如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那么也就意味着外来的竞争将会比较少,可以独享这一盛宴;而投资壁垒则决定了不会有太多的人看到了市场增长机会后进入这一市场。

  举例来说,如重庆百货。百货和零售的业务特征决定了地理上的一种优势,其他众多的全国百货公司不可能都将物品直接卖给重庆消费者。所以,这种行业也具有较强进入壁垒,即有先天地理优势,一般资本较难涉及或者涉及后经营难度较大。而同时,该公司业绩快报预计2010年每股收益为1.42元,目前四十几元的价格也不太贵;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股权收购之后,其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综合来看,长线持有这样公司可谓攻守兼备,稳坐钓鱼台。当然这仅仅是个例子,能不能寻宝成功,要请各位读者自己在此思路下各开慧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