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8-10 10:01 浏览量: 1338
食品成近期CPI高涨“替罪羊”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当月的CPI时,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21.4%。有人对此就不以为然,认为CPI破6,不能让猪来当替罪羊。而今CPI又创37个月的新高了,猪肉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下降,有关部门不知是顾忌“替罪羊”还是这个“替罪羊”真的已经不足以“替”了,又拿出了食用油、鸡蛋等价格涨幅明显的食品说事儿,并且得出了这种现象“值得关注”的判断。

  其实,把CPI高涨归罪于食品价格上涨,老拿食品说事儿,并非始自近几个月。印象中,可谓“由来已久”了。当然,食品价格上涨,的确是带动CPI高涨的主要因素,民以食为天嘛。然而,居民消费并不是只有食品。除开食品,还有许多带动CPI走高的因素。

  事实上,即便食品价格上涨,居民还可有选择的消费。比如猪肉吃不起,完全可以吃点别的。食用油、鸡蛋等价格高,也可以少吃或不吃。如此,相关食品必然影响消费和销量,对CPI的“贡献”也就会打折。

  事实上,诚如论者所言,本轮物价上涨之所以惯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波及面更广,关键在于它是成本推动导致的物价上涨。比如资源性垄断产品如成品油,国际油价都降了好几回了,可国内愣是“不具备条件”。即便其这个月没有上涨,那么,其上个月既定的高价就不是推助CPI走高的因素吗?再比如节节攀升的水电气价格,怎么没有做“贡献”呢?

  理性来看,此番CPI持续高企,食用油、鸡蛋等食品价格短期涨幅明显可能是表现形式之一,但却不可能是根本原因所在。除了食品,又有什么不是上涨的呢?又有什么能开列在居民消费之外呢?

  由是观之,在CPI高企之时,过分强调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因素,老拿食品说事儿,要么是故意转移公众关注视线,要么则是CPI计算体系本身大有问题,甚至不免有王顾左右而言他之嫌了。

  或许,食品价格难控。因为它不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拿食品说事儿,可以推却许多。然而,老是这样成吗?仅仅个“值得关注”又能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