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8-11 18:02 浏览量: 1338
肯德基豆浆事件如何避免?

  今年,食品行业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餐饮品牌都被卷入了信任危机。食品行业真的让人如此难以信任?剖析肯德基豆浆事件的前前后后,不难看出一个原本普通的市场信息,是如何一步步“发酵”成安全事件的。

  是谁制造了“肯德基豆浆事件”?

  “我认为,这件事的本质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做这个新闻,冲调也好,现磨也罢,只要确保食品安全,口味得到消费者喜欢,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一名同行昨天在微博上的留言。说得有些偏激,但作为全程跟踪豆浆事件的记者,确实觉得一些信息被不必要地夸大了。

  豆浆事件的起因在于某网友在网络上发的帖子,表示在肯德基看到了用来冲泡豆浆的豆浆粉,然后质疑肯德基用冲泡豆浆冒充现磨豆浆。由于肯德基的品牌效应,该信息很快引起媒体关注,而在媒体调查中,发现不仅肯德基的豆浆是冲泡的,永和豆浆等品牌餐饮企业的豆浆也是冲泡的,至于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杂牌豆浆,同样源自豆浆粉。更有细心的媒体发现,一些杂牌豆浆采用的豆浆粉来源不明,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些媒体则为消费者算起了账:采用豆浆粉冲泡豆浆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现磨豆浆,引发了消费者对有关企业“暴利”的质疑……一环紧扣一环,原本只是对企业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质疑,变成了对豆浆产品全方位的质疑。

  随着永和大王、永和豆浆这两家企业开放厨房或公布生产工艺,以及豆浆事件的始发生地、肯德基给出官方声明后,豆浆事件中的疑点已基本被澄清。首先,肯德基、永和豆浆等品牌承认采用了豆浆粉冲泡豆浆的生产方式,但它们并未宣传过自身的豆浆是现磨的。其次,豆浆粉冲泡豆浆的生产工艺得到了专家认可,被认为是符合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生产需要的技术发展,它与现磨豆浆一样,都可以作为经营方式。再次,这些品牌冲泡豆浆的豆浆粉生产信息全面,并非“三无”产品,也没有查出有质量问题。最后,在生产成本、营养价值等方面,也没有依据能证明豆浆粉冲泡的豆浆就比现磨的差。一言以蔽之,在豆浆事件中,生产工艺、食品安全、企业诚信都没有出现严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同行会认为“没有必要做这个新闻”。

  记者以为,通过媒体的调查、社会的关注,最终讲清了豆浆的问题,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放心,还是有必要的。豆浆问题反映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信息日趋透明、沟通越发便捷的今天,哪怕是网络上一条看似不起眼的信息,也能产生“蝴蝶效应”,在整个行业中掀起惊涛骇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如果要违规经营,势必都要好好思考一下违法成本,以及即将面临的舆论声讨。

  豆浆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但豆浆事件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个重要问题是,舆论究竟有没有抓住事件的焦点?现在的结果究竟能否解决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在记者看来,有关豆浆的一些真相还有待解开。

  问题一:网上的信息能否全信。在最近的这些信任危机事件中,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有网友在网上“曝料”,而且有网友“转帖”。虽然这种方式扩大了影响面,但在信息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歪曲事实,并给消费者留下错误的印象。此前,有网友们转发过快餐业使用 “六翅鸡”、“八腿鸡”等耸人听闻的照片,也被证明是经过处理的图片。可见,网络确实提供了新闻线索,也为监管部门了解民意提供了渠道。但对消费者而言,面对尚不全面的网络信息,也不应采取轻信的态度。

  问题二:舆论关注的为什么是品牌企业。目前,卷入豆浆事件的企业大多已自证清白,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客观评价,但仍有一些媒体盯着这些企业不放。记者以为,这是眼球效应在起作用。在新闻报道中,“抓没牌子不如抓有牌子的”、“抓小牌子不如抓大牌子”。但是,一味的抓眼球也可能忽视真相,继而向社会传递出不实的信息。比如,在豆浆事件中,就有媒体为消费者算账,指出批发市场的一包豆浆粉售价才20元,能够冲泡100杯豆浆,每杯成本不过0.2元,从而质疑提供成品的商家怎么能卖出四五元的高价?可消费者仔细想一想不难明白,商家使用的豆浆粉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加上其他人工成本营业成本,最终的定价是市场规律的结果。媒体如果只是为了博眼球而忽视客观,提供的信息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问题三:豆浆究竟有没有问题。从豆浆事件的发展看,记者认为,豆浆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除了目前媒体报道过的情况外,一些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却没有被关注。比如,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冲泡豆浆的豆浆粉究竟合格与否?在品牌企业提供的证据中,它们使用的豆浆粉是合格产品。那么,在批发市场,有记者买到的,所谓20元能泡100杯的豆浆粉,究竟合格不合格?而且,这样的豆浆粉还有多少?公众的眼光是否应该从大品牌转向这些问题?

[nextpage]

  类似豆浆事件如何避免?

  种种问题,不仅在豆浆市场存在,也同样体现在其他产品上。比如,近期披露的假冒胡椒粉事件,也和批发市场中生产信息不全或价格异常优惠的产品有关。再进一步看,这些产品安全与否,都与同一个话题有关:那就是产品在使用中,有没有滥用添加剂、有没有规范生产。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能避免冲泡豆浆“不安全、没营养、成本低”的误解,也能避免市场上出现问题豆浆、问题胡椒粉,乃至其他种类的问题商品。

  同样值得反思的,是企业与监管部门在这些信任危机事件中的作为。为什么企业、乃至品牌或知名企业在信任危机事件中的所作所为都得不到消费者的信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没有危机事件时,部分企业的态度过于傲慢,轻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仗着财大气粗,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如此一番,消费者一旦获得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很容易会联想到此前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即使此时企业是无辜的,消费者也不会轻易相信。企业还需反思的是,如何营造更加诚信的经营环境。正是由于一些企业的不诚信行为,让消费者对企业的所言所行产生了“抗体”。在危机来临时,企业不得不面对“有理说不清”的尴尬。

  对于监管机构为代表的政府部门而言,之所以会接二连三地出现骨汤粉、豆浆粉、胡椒粉事件,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有效的披露机制。如果添加剂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至少可以让消费者不用担心食品的安全性。而另一方面,对于标准化生产中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差别,或者消费者自家不会使用到的生产工艺,监管或中立机构很少会向消费者介绍。这就使得消费者在不了解工艺的情况下,容易被不全面的信息所误导,最终引发那些不必要的信任危机。可见,要避免类似豆浆事件的“发酵”,政府部门有必要分析一下此类事件的共通点,从源头上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予以杜绝。

  是谁助长了肯德基等“洋货”的嚣张气焰呢?

  成本价只需0.8元的豆浆摇身一变拥有了6.5元的身价,单单一杯普通的用豆浆粉泡的豆奶都能有这么高的利润,那肯德基里面的其他产品可想而知利润更是高的离谱了。国人的腰包赠予了这些“洋货”多少的利润?中国的经济提升了外国多少的CPU?就目前而言,更多的中国产品已经被“洋货”所代替,我们也不知从何时穿梭在了“洋货”当中,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这些“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介绍,肯德基里面打着“绝配”牌的早餐远没有想象中的健康。肥胖是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洋货”无疑为中国孩子的身心健康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