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2-14 08:47 浏览量: 1337
走向现代化的餐饮业 有望迎来上市春天

走向现代化的餐饮业 有望迎来上市春天

  去年出版的《2010餐饮产业蓝皮书》,最关注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好在我国强力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稳地托住了发展大势,终于使整个餐饮业转危为安,逆势而上。今年出版的《2011餐饮产业蓝皮书》,客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由于刺激经济计划的效应逐渐释放,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被迫转为稳健,餐饮业内的关注热点,则逐渐变成了转型升级,寻求长远之计。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全国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从2006年的10345亿元起步,首次突破“两万亿”大关,在2010年达到21000万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当年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调整为餐饮收入,并宣布2010年的全国餐饮收入为17648亿元,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1.4%,对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的8.5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6个百分点。我们只要对照一下,同一年传媒业的总产值是5808亿元,传媒业才突破“五千亿”大关,就知道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有多重了,毕竟“民以食为天”。

  专家们普遍注意到,2010年餐饮业最重要的动向,并非数量的增长。据有关专家考证,“业态”一词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传入中国,当时最新潮的零售业态,就是超级市场。1998年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在我国官方文件,因为“业态”比“经营方式”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餐饮业要想走向现代服务业,首先就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新需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这就要最大限度地实行连锁经营。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无论西餐还是中餐,连锁经营扮演着排头兵和中坚力量的角色。因为,只有实行连锁经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扩大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生产、缩短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降低零售价格、增加销售利润。

  成功的餐饮连锁店,至少要在五个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首先就是标准化,这是中餐的弱项。中餐千变万化、精美绝伦、举世赞誉,但最主要的美中不足,就是缺乏科学化的标准。所有的菜谱都似是而非,这个“少许”,那个“若干”,无法进行精确操作。对此有两种解释,积极的解释说西餐是技术,中餐是艺术,更加依赖操作者自身的素质和灵感;消极的解释说中餐师傅处处留一手,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无论如何,没有精准的菜谱,就没有精准的操作和稳定的质量。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找到业内公认顶尖厨师,用电脑精确记录他们的操作,就能迅速复制,形成中餐的标准化。如此一来,中式快餐就可以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走遍全世界都具有高度稳定的质量。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连锁经营了。

  第二是简单化。由于标准化生产,能够把名厨的高难技术,化简为普通操作者容易掌握的技术,凡是有基本操作能力厨师,都可以“照方抓药”,生产出美味可口的标准食品,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人力资本成本。再加上“团餐革命”引进的自助餐模式,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选择”,极大地减少了食品浪费,有效避免围桌正餐无法避免的“浪费一部分,过剩一部分,不适一部分”。这正是“团餐革命”的精髓所在。

  第三是普适性。在现代化生活社会化、快节奏,人们最关心的是安全、健康、快捷,然后才是美味。但四者缺一不可,不达到最低限度的美味,就无法进食。而且“民以食为天”,餐饮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自然属刚性需求。今天是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多数为“双职工家庭”,至少中午那一餐要在公共场所解决。多数家庭每天晚上才能全家欢聚,食用正餐。有的甚至连每天一餐都聚不到一起,所以餐饮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如此庞大而开放的市场规模,必然要求强烈的普适性。个别调料自备,多数人必须接受,否则无法满足要求。

  第四是时效性。时效性包括两个概念,一是食品保质期,无论西餐中餐,保质期都不长,稍有常识的顾客都会认真检查保质日期,这就对总店分店之间的运输半径造成技术性限制,不能无限拉长。无论西餐中餐,都讲究鲜活,放置时间越长质量越下降,丧失原有品质;二是生产周期,无论西餐中餐,都要有一定的生产过程,越是讲究的菜肴越是有可能需要较长的生产时间,假如不是大批量生产,成本必然高昂。大批量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却不能缩短工时。所以中央厨房的集中生产必不可少,这同样对总店和分店的运输半径,造成技术性的限制。

  最后,还要做到“进入门槛低”。较低的门槛才能引起中小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兴趣。美国人是连锁经营的首创者,几乎快餐业的所有加盟商,动机无一例外,都是为自己购买一份像样的工作,还得让自己继续当“老板”,所以美国最多的是个体经营:合伙(股份)经营的约占20%,大约有3/4的网点,都是只雇佣20人以下的中小饭店。事实上,散布中国城乡各地的餐饮业,同样也是如此。农民离开土地,最容易上手的也是餐饮业。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一时找不到工作,又不甘放弃,最简便的生存手段,就是在大街上做大饼油条,海口许多好心市民为了支持他们坚持,纷纷解囊相助,购买他们本来并不爱吃的北方食品。

  以上五个关键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手段的更新——电子信息技术。整个餐饮业能否彻底改变业态,提高附加值,降低生产销售成本,赢得广大市场,并最终成为现代服务业,全靠电子信息技术。

  2010年6月,中国烹饪协会在“2010年(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与会餐饮企业中,已经有24.79%的企业运行信息化软件系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应用,已经包括财务、HR、采购、销售(包括订餐外卖)、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进销存等,正在向“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迅速发展。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烹饪协会已经把餐饮业逐步改造成现代服务业,正式确认为全行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