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2-20 09:17 浏览量: 1337
是谁吵火了“年夜饭经济”

  据报载,春节临近,年夜饭预订又开始上演火爆一幕,以致在不少城市出现了限定用餐时间的新规矩。多家媒体报道,在北京、成都、杭州、福州、南京等地,出现了分时段预订就餐的策略,客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就餐完毕、买单清场。另据上海媒体的调查,今年年夜饭不但价格大涨,还有若干“土规定”:许多饭店不提供菜单、不允许顾客自己点菜,只告知大致价位,要求支付500元押金,还规定押金只能在店里作为消费额用掉,等等。一言以蔽之:“年夜饭经济”火了,而“年夜饭文化”淡了。

  春节是国人的重要节日,而一年的最后一顿晚餐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次嘉年华。所以,年夜饭的重要性,在国人心目中相当“天字第一号”,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无可替代的。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一家人在外相聚吃年夜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既免去了买菜做菜的劳顿之苦,也是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于是,年夜饭供不应求,造就了“年夜饭经济”,成为部分饭店牟取暴利的机会,随之而来纠纷也逐年增多。多数纠纷出在菜品、服务方面,比如超额接受年夜饭预订,不及时增加服务员、厨师等人员,不增加原料,变相涨价等等这些,掺杂着“霸王条款”,不少人年夜饭没吃好还闹不愉快。

  出于经营考虑,饭店在接受消费者预订年夜饭时,附加点限制条件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要求支付500元押金,以免消费者预订了年夜饭而不去吃,导致房间空置;规定用餐时间,以免消费者吃完饭又留下来打牌、聊天等,从而影响饭店下一步工作等。只要不过分,而且有约在先,消费者大都能理解并接受。但是,有些条款就有些过分了,比如订价不提供菜单,禁止自带酒水等。笔者无意将板子一味打在商家身上,毕竟逐利是商家的目的,但将传统习俗和文化过分地商业化,本身就会导致传统文化魅力的减退。“钱花了,年过了,年味却没有了。”这样的年夜饭已失去了文化的底蕴。其实,年夜饭的本意是团圆、祝福与喜庆,一年到头,一家人团团圆圆相聚守岁,过个快乐年。具体怎么吃,并非十分重要。试想,一家人围在桌旁,你摘菜、我洗碗的同时看看春晚,聊聊新年新事,在喧嚣了一年后,从一顿简朴的年夜饭里,心灵得到沉静,过年的真意尽在其中了。在这样简单、朴实的快乐与幸福中,体验到那种返璞归真的美好,这样的“年夜饭文化”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