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2-27 08:43 浏览量: 1347
蒙牛“毒”牛奶再度重创乳业 国产奶再遭质疑

蒙牛“毒”牛奶再度重创乳业 国产奶再遭质疑

  “蒙牛纯牛奶黄曲霉毒素超标”新闻追踪?

  蒙牛一批次牛奶查出致癌物,问题产品到底有无销售出去?为什么有关部门在知道检测结果后,二个月后才发布?昨天,“蒙牛纯牛奶检出致癌物”消息传出后,再次引来消费者对国内乳品安全的担忧。昨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专家,有关人士表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是依据国家法定程序而来,在第一次检测结果出来后,还需经过复检、审核、汇总分析、公布等过程。对此,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机制滞后,建议改善公布程序,提前警示,让消费者尽快获得信息,从而防范食用不安全食品。

  蒙牛、长富回应:问题产品未流入市场

  “蒙牛问题纯牛奶黄曲霉毒素超标140%”事件继续发酵

  昨天,蒙牛集团有关人士解释,造成产品不合格的原因是,当地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了霉变,使得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蒙牛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眉山工厂原奶质检员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这一批次原奶中超标的黄曲霉毒素未能检出。

  蒙牛强调问题产品未流出市场。蒙牛乳业副总裁卢建军表示,该批次产品为福州质检机构到蒙牛的四川眉山工厂里检测出来的,所以产品都还没销售出去。在检测出有问题后企业进行了封存和销毁处理,因此不涉及召回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涉事企业福建长富乳业发出道歉声明。该公司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召回程序对10月8日这一批次常温精品奶进行封存和销毁。“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部门对长富进行严格跟踪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事件前后至今我公司104批次产品全部合格。”长富乳业公司表示,该公司目前内部进行质量体系管理的大整顿,再次强化从奶源、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把关,并且延伸到牛奶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对饲料进行严格的批批检测。

  记者昨天从微博、BBS等网络渠道看到,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否有含黄曲霉素超标的牛奶流入到市场。有消费者称,目前仅仅是蒙牛单方面宣布没有流出,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和证实,心还是惴惴不安。

  焦点 1

  问题出在何方?

  暴露企业原奶管理问题

  此次蒙牛黄曲霉毒素事件,暴露的是乳企在对奶源、饲养方面的监管问题。

  据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牛奶里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来自奶牛的饲料。“像玉米、稻谷、豆粕这些饲料放得久了就可能发霉产生这种毒素,所以行内一发现这种情况都会首先查饲。”

  据介绍,即使是牛奶加工中用高温的巴氏杀菌法也无法清除黄曲霉毒素。王丁棉说,如果奶牛是吃新鲜青草的话,牛奶中就比较少检出这种物质。他表示,不排除有部分企业为了省成本,购买一些等级、档次较差的饲料来喂养奶牛,而等级差的饲料可能存在发霉或易发霉情况,黄曲霉毒素含量高。“等级差的饲料与好的饲料,差价一般每吨在三五百元之间。”

  昨天,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关伟昆告诉记者,只有在原料奶中收到不超标的原料,才能生产出不超标的成品奶。不过,据他介绍,虽然国家标准中对成品奶也有黄曲霉毒素M1指标的要求,但在实际中,很多乳品厂对其出厂产品并不是批批检测。

  据关伟昆介绍,在对饲料、生鲜奶、乳制品的国家标准中,都有黄曲霉毒素指标的限制,其中对饲料中的玉米规定是50微克/公斤,豆粕、棉籽30微克/公斤,原料奶的规定是5微克/公斤。“以前广东乳品厂对所收购原料奶并不是批批检测黄曲霉毒素M1,但从今年起则是批批检,部分乳品企业要求更严,超过2微克/公斤就不收。乳品厂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成品奶中该指标安全。”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省外,很多乳品企业对于所收购的原料奶,并不是批批检测黄曲霉毒素M1,而是采取抽检;而用这些原料奶生产的成品奶,在出厂时也并不是批批检测黄曲霉毒素M1指标。“监管部门在抽查成品奶时,对黄曲霉毒素M1指标也是偶尔抽查。”

  科学松鼠会成员、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指出,“蒙牛黄曲霉素跟双汇瘦肉精很相似:问题是原料,但企业没有保证原料合格,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蒙牛居然没有自检出来,说明其生产和质控存在重大缺陷。”

  昨天,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蒙牛有问题的批次牛奶已经全部销毁。但是他同时强调,对于其他没有检查到的牛奶并不完全代表没问题。该记者认为,这说明也许有问题的牛奶已经流入市场。

  焦点 2

  影响到底有多大?

  乳业再次面临严峻危机

  乳业“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的出现,对当前备受消费者不信任的中国乳业带来新一波冲击。有网友纷纷在微博上发言对乳业安全投出不信任票,消费者对中国乳业信心再受沉重一击。

  近年来,中国乳业成为食品安全的高发区,在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乳业就遭受重创,至今国产乳业仍处于艰难的信心重建阶段。昨天,国内知名营销专家肖竹青发表评论称,此次蒙牛事件再现,将使牛奶行业遭受历史上最严峻的危机,喝牛奶可能致癌或比喝牛奶可能会得结石后果更让消费者恐慌。他解释,主要后果是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阴影,本来消费者现在对国内乳品安全就不信任、不放心,现在知名品牌、大企业也生产出问题产品,再次动摇了消费国产乳品的信心,“阴影会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天平上发生倾斜。”

  此次蒙牛被查出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的负面作用在资本市场开始体现。昨天A股乳业股纷纷走低,伊利股份午后重挫逾8%领跌,光明乳业跌2%,皇氏乳业跌0.85%,黑牛食品跌1%。而港股蒙牛乳业(02319)则表现平稳,微跌0.37%。

  不过,乳业资深专家陈渝认为,不必把此次事故等同于三聚氰胺危机,他解释“两件事本质不同,黄曲霉素不是人为添加,也不是严重的管理体系问题”。

  焦点 3

  对监管冲击多大?

  检测长达两个月遭诟病

  昨天有不少消费者对国家质检总局迟迟公布问题产品信息的行为也提出质疑。有消费者指出,此次蒙牛问题批次产品的抽查时间为今年10月,然而公布信息却在12月24日,从知晓检测结果到公布,长达二个多月,在此期间,消费者由于无从知晓问题产品的信息,从而不能做出防范。

  记者昨天从去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获悉,在质监人员的抽查过程中,第一次的检测结果并不是最终结果,当该结果出来后,若被抽查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

  有关人士分析,第一次检测结果出来后,企业可在15日内提出复检申请,这里则可能耗费15天;若企业复检获批,由于各种产品的检测难度、检测时间不定,在复检过程中所需时日难以把控,有的需时长,有的需时短,这当中耗费的时间难计。

  “我国信息公布的机制滞后了。”昨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检测结果出来到正式对外公布,整个过程花费二个多月时间,此间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剥夺,从而不能做出有效防范,而食品安全信息也失去预警作用。“目前的信息公布机制有利于企业,却不利于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