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1-11 15:11 浏览量: 1338
雀巢等知名洋品牌频现质量门 监管机制被指滞后

  被国人宠坏的洋品牌

  宿希强

  罗永浩微博的潜台词是,不管怎么地,还是洋品牌产品质量好,买了德国的西门子质量不好是自己运气不好,德国的不行,日本的总该没问题 吧?洋品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一直为国人诟病。在中国,为了吸引外资,一些地方和部门为洋品牌开辟“绿色通道”, 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很多地方不到位。

  “罗永浩式”的中国思维

  罗永浩怒砸西门子冰箱维权过程中,曾在其微博中称,“3年前买的西门子冰箱和洗衣机陆续都坏了”,“再也不买这个倒霉牌子了,电器 还是日本人做的靠谱……”

  这是典型的中国消费者的思维逻辑。罗永浩微博的潜台词是,不管怎么地,还是洋品牌产品质量好,买了德国的西门子质量不好是自己运 气不好,德国的不行,日本的总该没问题吧?另一方面,像我罗永浩这样的名人、成功人士,不会考虑本土品牌产品,当然只有洋品牌才能匹 配自己的地位、彰显自己的品位。

  罗永浩抡铁锤砸西门子冰箱的时候肯定忘记了(不知道的概率很低),早在20多年前的1985年,有一个人和他做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动作, 他就是缔造了“海尔王朝”的张瑞敏。不知道张瑞敏看到罗永浩的微博会有何感想?

  名人罗永浩尚且迷信洋品牌,更不用说一般消费者了。

  很长时间,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原装进口”、洋品牌一直是高质量和信誉保障的代名词。洋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差别就像中国曾经的城乡差别那样明显。而一些消费者盲目相信洋品牌的状态竟然也像当初渴望一纸城市户口那样强烈。

  典型的例子是,在惠普“质量门”和丰田“召回门”事件中,惠普和丰田方面都已经承认问题了,还有网民在梦呓,“出质量问题的是中国的冒牌货吧”,“即使真是国际名牌产品,也是在中国加工的,中国就是这样的环境……”

  有这样的消费者,就难怪洋品牌们怠慢加傲慢了,因为他们并不担心消费群的流失,更不担心卖不出去。

  所以外媒给中国打上了“钱多、人傻”的标签。

  “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普遍商品供应短缺的时代,一些洋品牌商品质量远高于中国品牌,人们追逐洋品牌是很自然的。这些洋品牌大量 进入中国,实际上也催醒了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提供给了他们更丰富、更现代的消费选择。”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示,“但现在,中国制造在许多方面完全能够与洋品牌相当,许多人仍片面追求洋品牌,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这完全就是一种‘崇洋’的心态。”

  这种“崇洋媚外”的盲目心态,洋品牌厂商自然是洞若观火,并巧加利用。

  近年来,关于洋品牌商品国内售价远远高于国外的新闻源源不断。除了进口关税的原因外,国外厂商知晓“不宰白不宰”、“宰了不白宰 ”、“白宰谁不宰”的道理也是重要原因。商务部的相关调查就显示,手表、箱包、服装等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海内外的差价,内地市场比 香港要高45%,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27%。

  而这种对洋品牌的狂热追逐实际上并不限于个体的消费者,甚至,是一个城市。

  最典型的是江西南昌。有人用生动的笔触这样描述——“1990年代末,南昌市决定把引进麦当劳(微博)当做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来抓,但是麦当劳 没来。肯德基(微博)经过市场调查后认定,‘南昌经济水平没有达到开店标准’,所以肯德基也没来。

  “1998年,一家西式快餐店开在南昌八一广场旁的工人文化宫,装修期间打出了一条巨大的横幅:麦当劳还是肯德基?搞得南昌人好一阵 激动,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着它开门大吉。

  “门终于开了,很像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经营模式和店堂,人们一拥而入,才发现它叫做‘多乐汉堡’。南昌人聊胜于无,‘吃汉堡去’成 了一句流行语,多乐汉堡居然开出三家分店。这是南昌人接触到的第一个洋快餐品牌。

  “2000年8月,百胜餐饮集团终于坐不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八一广场开了南昌第一家肯德基店,并且做好了持续三个月亏损的准备 。开张那天,肯德基打出巨大的广告横幅:对不起,我们来晚了!在百胜餐饮集团看来,这只是一句温馨而讨好的问候;但在南昌人看来,它 释放了一个内陆城市长达20多年的压抑情绪。

  “如火的8月,排队等候就餐的人流顶着烈日暴晒,从早到晚排在肯德基门口,在马路上排起了上千米长的队。当天,肯德基全球单日单店 营业额最高记录诞生了。连续23天,天天创造着新的记录。有人惊呼:继南昌起义后,南昌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也曾因为迟迟没有引进“星巴克”、“哈根达斯”而被指“不够时尚”。2000年,哈根达斯在 广州的第一家店开张,特意请了当时最红的谢霆锋来剪彩,据说媒体和市民们都为广州“终于”有了哈根达斯而很是兴奋了一阵子。

[nextpage]

  门槛偏低的中国市场

  还必须注意到,很多洋品牌曝出丑闻后,在中国最终都不了了之,这也使得一些洋品牌有恃无恐,那到底谁在宠着他们?

  2011年11月2日,强生婴儿洗发水被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曝出,含有可致癌的二恶烷以及季铵盐15。同时,强生被指在全球实行双重标 准——其在“明令禁用”的英国、日本等8国所售产品已不含有这些物质,但在“允许添加”的美国、中国、加拿大等5国市场所售产品中仍含有这些物质。

  根据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二恶烷禁止用作生产原料添加至最终产品中,季铵盐15是允许添加的种防腐剂之一,含量不能超过 0.2%。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却声称:“强生婴儿产品,包括防腐剂在内的各种成分都是安全的,并且被产品销售所在地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监管所批准。”

  天后强生又明确表态:“不会召回相关产品。”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正组织开展相关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至今尚无下文。

  2011年7月17日,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在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生产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中检验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剂 ,这种防腐剂在台湾被列为“禁止添加物”。可口可乐公司的解释是“产品送错,应在大陆销售”。

  其同时表示,“按台湾地方法律规定,该种防腐剂并不允许使用在汽水中,但按照中国大陆的规定,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这一防腐剂是合法 添加剂。”

  国家质检总局对此表示,已经把相关情况通报给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以及负责国内食品市场监管的食品生产监管司,将会高度关注。但目前 ,零度可口可乐仍然在售。

  2011年4月,全球性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指出,雀巢“牛肉蔬菜米粉”中被检测出含有抗虫转基因成分Bt基因,该成分会引发免疫系统反 应,是潜在的致过敏源。

  雀巢随后发表声明,雀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而早在2005年,雀巢 就在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承诺在其食品中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却一直拒绝对中国消费者作出同样的承诺。

  而中国疾控中心通报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有争议,政府部门不会采取措施。

  2010 年7月,美国有线新闻网爆料,麦当劳的“麦乐鸡”中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油提炼成分“特丁基对苯二酚”,“ 如若人体摄取该物质超过1克,就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感到窒息和虚脱。”随后,“麦乐鸡”在美国被叫停。

  但麦当劳并未叫停该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麦当劳(中国)公司表示,“上述两种化合物存在于‘麦乐鸡’中,但均符合中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