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5-30 17:26 浏览量: 1335
餐馆分级竟是形同虚设 监管不硬制度必软

  相关新闻:

  海南餐饮服务实行分级管理 优秀餐馆有“笑脸”

  据了解,我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等级分为动态等级和年度等级。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本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动态和年度考核,动态考核评定出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级,分别用大笑、微笑和平脸三种卡通形象表示;年度考核综合动态考核结果评定出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级,分别用A、B、C三个字母表示。评定分数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为优秀;评定分数在8.9分至7.5分(含7.5分)的为良好;评定分数在7.4分至6.0分(含6.0分)的为一般。评定分数在6.0分以下的,或2项以上(含2项)关键项不符合要求的,不评定等级。

  评定由执法监督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评分,评定结果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签字确认。按时间节点,7月底前我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将完成首批城区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监督检查、量化分级评定和挂牌公示,以引导公众健康消费,广大消费者可寻找“笑脸”就餐。

  持续性的他律压力才会让商家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在现代社会,分级评价制度并不鲜见,目的是希望帮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一个相对靠谱的判断,对商家也能起到必要的监督作用。餐馆分级大体也遵循此道,但是从实际看,各地的执行情况并不给力,颇有点“形同虚设”的意思。

  餐馆分级制度已实施多年,各地卫生局用A、B、C、D对餐饮单位进行卫生等级考核。分级审批涉及餐馆后厨设施、原材料进货渠道、库房管理等,甚至对冷荤间水龙头的设置都做了明确规定。如此事无巨细,主管部门就是为了有效提升餐厅的卫生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饭。

  制度设计的初衷很丰满,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却很骨感。据报道,有的餐馆一旦通过评级对卫生状况就放任自流,有的餐馆因为评级级别低,害怕“有碍观瞻”就不悬挂等级公示牌,而那些藏匿于深巷之中的黑餐馆,干脆就变成了制度难以覆盖的盲区。

  种种乱象丛生,很大程度上让保卫百姓餐桌的分级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深究其因,还是由于常态化监管的空缺。卫生监督部门在分级之后的日常检查不到位,抽查和更新评价的频率较低,造成了分级制度对大量餐馆的约束力不足,于是不少餐馆放松了对评级的重视。

  一般而言,任何制度安排,都必须辅之以强有力的日常监管。逐利的冲动容易让商家产生自律的惰性,持续性的他律压力才会让其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缺乏监督,有制度等于没制度。因此强化监督、落实监督成为制度落实的不二法门。

  新的餐馆分级制度将评价的等级变为了“笑脸”和“哭脸”。卫生部门对卫生良好、贴“笑脸”的餐饮单位,每半年复查一次。对贴“无表情脸”和贴“哭脸”的餐饮单位,每两个月复查一次。希望日常监管能够最终落到实处,让百姓望“笑脸”而心安,让商家见“哭脸”而自省。

  [nextpage]

  餐馆分级“形同虚设”

  餐馆分级制度早在多年前就已在全国各地开始实行。近日,记者走访了30多家各级餐馆,发现制度实行多年后问题依然存在,公示餐馆分级“形同虚设”。

  部分餐馆存在的问题有:餐馆一旦通过了卫生监管部门的评级,“一劳永逸”,卫生状况就很难再达标;餐馆担心等级低影响“视觉效果”,不公示安全等级牌;不少餐厅对评级不重视,通过分级提高餐厅质量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在城乡结合等地区,有很多私搭乱建或者藏在居民住宅区里的“黑餐厅”无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