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7-06 11:43 浏览量: 1342
刘一锅餐饮(集团)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成江

  他,刘一锅餐饮(集团)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年仅31周岁,餐饮界的后起之秀,年仅31岁就抒写了刘一锅的创富佳话。从偏僻街道上的美味一跃成为中国特色火锅第一品牌。带领员工在餐饮连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躲险滩避暗礁,激流勇进,舵稳船平地破浪前行。在餐饮连锁竞争激烈的形势下,2004年,从11张桌起家,带领员工从密山起步,第二年挺进鸡西,第三年,在鸡西市竖起了中国刘一锅第一杆加盟连锁大旗,到如今五年的时间,刘一锅仅有11张桌的小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全国400余家加盟店!而作为刘一锅餐饮管理公司的总经理,魏成江也迈入了事业的新起点。紧接着,2008年公司总部战略转移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商业旺地——开发区福思特大厦。几年来,北京、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内蒙古等地的创业者纷纷找到魏成江想加盟。在后来的两年间,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加盟商数百人纷纷加入刘一锅的事业。

  刘一锅一下子火了,几乎火到了疯狂的速率和猛烈的程度!在短短的3年里,加盟总数已逾300家。“刘一锅”这个火锅品牌一度成为北方餐饮界乃至全国餐饮连锁界的一匹黑马。黑龙江电视台、《商界》等主流媒体纷纷将新闻的触角伸向了这个神奇的企业并做了深入的报道!

  是什么使这个企业在短短几年这样飞快地运转呢?我们走进这个传奇的企业,走近创造这个商业奇迹的企业领军人,领略主人公十年不同寻常的艰辛创业路。

  他,就是红遍全国的火锅品牌“刘一锅”的创始人——魏成江。

  11张桌起家

  四年前,在黑龙江省密山市的一个偏僻的街道上有一个叫“筋头巴脑一锅香”的小饭店,这里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气派的门脸,没有山珍海味,只靠一锅香喷喷的筋头巴脑,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顾客,小饭店整个面积不到150平方米,只放了11张桌,而平均每天的顾客达500多人,平均日销售收入5000元左右,年收入40多万元。可是在此之前,他一度不顺,干什么什么赔钱。

  1998年,魏成江在鸡西市滴道区物资公司下岗了,一时间他感到十分茫然,今后的人生道路究竟如何发展,他不知所措,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去了一家市内知名酒店做了学徒工,那段时间,他吃尽了苦头,白天要承担后厨所有脏活、累活,晚上就睡在单间的椅子上,但正是这段时光磨练了他的意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人样来,有了实力自己创业当老板。1999年来,他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准备开家饭店,可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在背街巷道上兑了一家小店,只有40平方米,5张桌。苦心经营了半年,始终也没有火起来,饭店规模小,又没有特色,所以只能勉强维持,最终还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关门了。有了第一次的失败教训,魏成江想要干就要大干。于是靠贷款筹集了8万元,在鸡西火车站前开了一家饺子城,由于急于想回本,饭菜的价格偏高,使很多顾客不再光顾,生意一直冷冷清清,最终以3万元低价转兑了出去。两次失败的经历让魏成江对做餐饮失去了信心。第二年他和朋友合伙做起电脑生意,可由于他和朋友对这个行业不是很精通,单凭热情蛮干了一阵子又赔了2万多元。家里人都劝他,你根本就不是经商的料,又没财命,还是老老实实找份工作吧。他也曾动摇过,但他还是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2003年末,他对本市的餐饮业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摸查,对经营比较火的饭店挨家去品尝,逐个去研究,最终他选择了火锅,通过调查分析,他觉得火锅吃起来便宜,实惠,适合大众的口味,而且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利润高,通过调查,他发现本地特色火锅比较少,于是他去成都,重庆拜师学艺,在四川中华美食学校又系统地学习了两个月。回来后,结合北方人的口味研究推出了筋头巴脑香辣锅。2004年3月开业,不到一个月,就火爆起来。天天顾客盈门,络绎不绝。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他终于踏上了充满阳光的创业之路。

  为了寻梦,他四处造访餐饮企业去取经……

  投资是一种决择:正确与否取决于您对投资项目风险的判断。

  看到他的饭店开得很火,很多家开始效仿,也跟着开起了筋头巴脑火锅,一时间大街小巷多了很多家同类的饭店。魏成江意识要保持长久地火下去,必须在管理上服务上动脑筋,在树立品牌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他感到本地的原料的品质不行,必须调换原料。他到附近的县市挑选回来一大堆实验,结果却不理想,仅这项就花费了几千元。后来他到草原兴发、华香集团等大型加工企业考察,并和三家大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有了原料保证,他又在火锅的调味制作工艺上下了番功夫,研制出了自己的独特配料。把锅底调制成香辣口,香而不腻,辣而不燥,南北皆宜,老少皆爱,吃了回哧无穷。深受大众喜爱。他把“好吃、不贵、实惠”作为饭店的经营宗旨,把工薪阶层为消费群体。同时,确定了“服务态度好,饭菜味道好,环境卫生好,顾客评价好,业界信誉好”的经营理念。对内抓管理,对外树形象,很快他的小店成为当地餐饮业的名店。 [nextpage]

  成功与否取决于投资方向的正确和一颗全力以赴为事业打拼的心

  2004年8月15日,“刘一锅筋头巴脑”密山旗舰店开业,这个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的小城市却给了刘一锅搭建了一个优质的灶台,灶台下是素喜美食的城市百姓所点燃的熊熊烈火。初始的成功给了刘一锅总经理魏成江以星星之火必可燎原的信心和勇气,其扩展步伐也大大加快。2004年11月,刘一锅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落户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成立了研发部、企划部、财务部、培训部,事业部。依托两大加工企业和配送中心,并开始推广加盟连锁体系。从此刘一锅踏上了良性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初期每月有加盟店开业,到2006年五月开始几乎每周都有加盟店开业,同时各地饭店捷报频传,单店日销售额过万店不断涌现。2007年11月3日,哈尔滨市南岗店突破127桌,营业额接近30000元,是刘一锅第十家店日营业额超过万元店。2008年3月15日,公司总部乔迁哈尔滨商业旺地-开发区。截止到目前位置,刘一锅连锁加盟店已经超过300家,遍及了黑龙江的各市县区以及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内蒙古等省份,总营业面积由210平方米发展到4万多平方米,年销售额由50万元增到2亿多元。其发展速度之迅猛可见一斑,也从侧面验证了去刘一锅魅力。

  为加盟商创造财富的最大化

  他说:我们深深知道每一位创业者的资金来之不易,我们更清楚每一位创业者迫切而谨慎的投资心情。因此我们更要追求卓越,为大家创造财富的最大化。

  刘一锅短短四年就成为北方最为知名的火锅美食,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曾经达到两天一家门店开业的辉煌也让众多加盟连锁酒店望之兴叹不已。

  2005年,魏总被密山团市委评为“下岗创业标兵”。他在工商局注册了“筋头巴脑一锅香”商标,成立了一锅香饮食有限公司,创建了公司网站。“筋头巴脑一锅香”全国加盟连锁店正式运营,不到半年,已发展到23家连锁店,如今已经有超过300家的加盟商走进刘一锅的大家庭。也许他很平凡,但是他经历过失业与失败的痛苦后,有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

  在刘一锅吃饭的顾客反响不一,有点反映实惠不贵,有的反映味美但贵。不管怎么说,单单一个大锅就在60元以上,加上其他菜品和酒水平均人均消费在50元以上应该算是中等消费了。魏总说,之所以顾客趋之若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味美而且实惠,这无疑抵住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同时也说明市场上成功的替代品还没有出现,一枝独秀的辉煌往往就是这样的。

  魏总深刻地认识到,盲目追求开店的数量和速度,在扩张上缺乏战略规划和远景布局是不行的。在高唱凯歌一路顺利前行的过程中,被开一家火爆一家的表像所迷惑和沉醉也是缺乏战略预见的。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梳理和整顿,这无疑是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信号。他坦言:如果他曾因困难向命运妥协过,如果他追逐梦想的心不是那么坚定,他就不会拥有今天的成功。

  “三口为品,三人为众,只有众人都说刘一锅的品质好,刘一锅才是真的好。”魏成江总经理时刻用这句话来激励着自己。他说只有保证独特的口味,赢得顾客的口碑,鼓起加盟商的口袋,才是树立刘一锅品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