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9-13 17:32 浏览量: 1340
下岗女工贾亚芳靠500元从卖凉皮起家

  她靠500元钱起家,从脚蹬三轮、摆地摊发展到今天遍布全国的180多家店。她与王小丫等知名女性共同当选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而给她带来众多财富和荣誉的不过是陕西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凉皮。

  500元起家

  1998年2月,已经38岁的贾亚芳毅然决然地主动下岗,只为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难。没了工作,自己断了后路,贾亚芳不得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一次在一个凉皮小摊坐下来休息,闲聊中她得知摊主一个月能赚1000多元钱,这多少有些出乎她的预料。贾亚芳私下盘算:一碗凉皮赚4毛钱,一天卖50碗能赚20元,一个月下来就能赚600元,比她原来一个月的工资还多200元,而且凉皮成本低,是个不错的选择。接下来的几天,贾亚芳到西安的各凉皮摊点考察了一番,决定先批发一些卖卖看,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东边沙坡村的一个卖凉皮的地摊前,做起了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她决定卖凉皮,花了508元,配齐了卖凉皮的全部家当。

  3月6日,西安的早春寒风阵阵,天刚蒙蒙亮,贾亚芳就蹬上三轮车带上从旧货市场淘换来的500多元卖凉皮的家当出发了。她先到菜市场买回调凉皮必需的绿豆芽,又到凉皮批发市场批了50斤凉皮。之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一家工厂门口,抢占了一个有利位置,等待顾客。头一天,除去40元的成本,50斤凉皮让贾亚芳净赚了20多元钱。第一个月,她赚到了1100元,小小的甜头给了贾亚芳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几个月后,贾亚芳已经有了几千元的积蓄,然而她没有满足,她琢磨着如何能把生意做大。经过一番市场调查,贾亚芳发现西安市内没有一家既蒸凉皮又卖凉皮的餐馆,她认为这是个机会,这使她兴奋不已。如果租间门面房,既蒸凉皮,又卖凉皮,一天卖200斤米的凉皮,不就可以赚400块钱吗?这样一个月下来不就是1万多元吗?一年不就是十几万吗?贾亚芳的心热起来了——她想开店经营。

  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凉皮店在李家村开业了,这是西安批发市场,人流量非常大。房租是2200元。开这样的一个凉皮店,至少要雇5个服务员,一个蒸凉皮的师傅按每月1000元的工资计算,服务员管吃管住每人按200元工资计算,这样,每月工资和房租加起来将近5000元。折合每天170多元钱。这是卖200碗凉皮的纯利润。可是,开业第一天卖了160碗,第二天卖了210碗后,就再不见涨。眼看着干不下去了,只好关了门。从开业到关门不到两个月,亏损了3790元,但贾亚芳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是凉皮的口味不好,没有回头客;二是凉皮店的位置不好,人们到李家村城买衣服,一般都不到这吃饭。

  第一次的失败,她不甘心,她开始调整思路、进行分析。她尝遍西安市所有被人称之好吃的凉皮,悉心研究秦镇凉皮和汉中凉皮,秦镇凉皮硬爽耐嚼,吃起来虽耐嚼但口感不好;汉中凉皮柔软细腻,但凉皮太软,软到有时筷子一挑就断。对这两派凉皮在进行反复地比较之后,贾亚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什么不把两种凉皮的优点结合呢?于是贾亚芳起早贪黑,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一个细节,她都认真记录。尤其是蒸制环节最重要,将米打成浆后,在烫浆之前,她把米浆分成几份,采用不同的方式蒸制。经过反复实验,直到很多人都觉得它的口感“味道好极了!”

  东山再起,凉皮也能卖出品牌

  她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四处选址,跑了一个星期仍没有合适的。地段好租金就贵,偏僻地段人气又不旺。这时她想,自己研制的凉皮要是确实好,地段差点也应有人来买!这样一想,她又蹬上了三轮车,要先试卖了三天,看看自己研制的凉皮究竟行不行。

  1998年5月20日,她第一天一碗都没卖出去。

  第二天,一位妇女尝了一口后,连声说好,招呼旁边的人快来吃。

  第三天,她刚摆出来,没用一个小时,凉皮都卖完了。

  第四天,贾亚芳没蹬三轮车摆摊卖凉皮,她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房子去了。

[nextpage]  一米多宽的门面房,门前还有一棵大树,房租1300元一个月。但她毫不犹豫地租了下来。她又花300元制作了一块“捷尔泰凉皮”的牌匾悬挂在门头上。“捷就是快捷,泰就是安泰、健康。捷尔泰就是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吃上最健康好吃的凉皮。”贾亚芳说。

  可过路人却不这样领会。但一看这个名字却很稀奇,有人还以为是国外的凉皮,就想尝尝。这一尝不要紧,6月5日正式开业的第一天,贾亚芳的凉皮卖了110碗,第二天200碗,第三天350碗,第四天一下子卖到了560碗。

  第一个月下来,贾亚芳赚了1万多元钱,第二个月的纯收入将近2万元。到第三个月,为了能吃到她的凉皮,人们竟要排上两个多小时的队,这条并不宽敞的街道甚至出现了堵塞。

  为了保持独特口味,每碗凉皮都是贾亚芳亲自调配佐料。她曾经一天之内卖过1500碗凉皮。一天下来,她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贾亚芳调凉皮的配料技术是她赢得顾客的法宝。一碗凉皮用净凉皮7两,加菜一两,加稀释后的调料2两,再加4钱辣椒油。与众不同的是加了20多味中药。

  半年之内,贾亚芳就赚了将近10万元。凉皮“在西安声名大振。1999年,贾亚芳在陕西省工商局注册了”捷尔泰“商标。一年后,”捷尔泰凉皮“和”捷尔泰肉夹馍“被国家权威部门评为中华名。

  向全国进军

  中餐由于受口味的制约,难以标准化生产。为此,贾亚芳研制了浓缩调料。只要按一定的比例在浓缩调料中加入温开水,不管是谁,都能调出原汁原味。

  买卖越做越大。贾亚芳又萌生了在全国发展店的想法。她学习了特许经营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了店的条件、责任和义务。由于有了示范店的现身说法,全国各地的者十分勇跃。她对于者的人品、技能、经济能力的考察和认可之后即可开店。所有”捷尔泰凉皮店“都统一供料、统一门面、统一、统一着装。为了适合不同的口味,她还将南方店的口味调淡些,北方店的口味做重点儿。目前,这些店全部赢利,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一年纯利润均在60万元左右。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统一,2003年3月,贾亚芳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成了宝鸡市凤县千亩绿色花椒基地和陇县千亩绿色辣椒基地。贾亚芳每年给农民下订单,农民优先保证为贾亚芳供上等货。贾亚芳此举既发展了凉皮事业,又使农民增收,当地政府十分高兴。

  上乘的原料,有力地保证了凉皮的质量。比如陇县的辣椒,肉厚、形长、没有污染。浇的水是天河水,上的肥是宝鸡市关山牧场的奶牛粪。农民说:”辣椒吃的是六味地黄丸,喝的是矿泉水,全是保健品,能长得不好吗?“

  现在,捷尔泰凉皮在全国已经开到200多家店,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店。河南、新疆、山东、山西分布最广。贾亚芳说:”有的一个人又开好几家分店。这些店真了不得,解决了2000多名下岗职工或其子女的就业,好多下岗女工都被评为当地的再就业明星。“

  感动:心底永远的牵挂

  曾经有两件事让这个性格豪爽的陕北女性感动不已。2003年8月1日,捷尔泰凉皮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亲自到贾亚芳的凉皮店视察。贾亚芳没有想到,堂堂国务院副总理居然能来到自己的店,像自家的老人一样亲切地问寒问暖。来自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让她觉得倍受鼓舞。

  2005年1月,由《中国妇女报》主办的”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贾亚芳是当选者中唯一一位下岗再就业的女性。1月18日,载誉归来的贾亚芳受到了员工的热烈欢迎,她怀抱鲜花、含着热泪与这些朝夕相处的员工紧紧拥抱在一起。

  员工对于贾亚芳来说,就像是自己的亲人或孩子。捷尔泰凉皮店的员工多为女性,主要是下岗职工或其子女。贾亚芳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们撑起再就业的一片天。曾经有一位员工这样对黄菊副总理说:”我就是要和我的老板干到底,一定要把这个凉皮店卖出点名堂。“这句话让贾亚芳难以忘怀。所以,当成功的时候,她并没有忘记这些共同奋斗、亲如一家的员工们。她,带着包括分店经理、普通职工在内的一支捷尔泰团队一起来到北京,一起进入人民大会堂,他们看着贾亚芳走上高高的颁奖台。在从北京领奖回来的火车上,陕西15号分店经理王侠对贾亚芳说:”贾总,平时你是我们的老板,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