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11 10:11 浏览量: 1339
从农民工到“盐皮蛋王”的蒋超

    蒋超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在20年的农民工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勤劳与睿智,走上了大多数城里人都梦寐难求的成功。如今的他,西装革履、香车代步,成了"邓家"牌盐皮蛋的董事长,他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从农民到老总的身份转变呢?他的创业路上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和艰辛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68年,蒋超出生在广安区兴平镇禾庙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从小嗅着泥土的芬芳长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他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早在15岁就到重庆明月陀造船厂当学徒,后来辗转到湖南、江西、贵阳、广东、福建、陕西、湖北等地打工。在此期间,他当过煤矿工人,帮人养过鸭子,做过伞匠、建筑工人,制作过玩具,当过缝纫工等。

    24岁,已在外地漂泊了8年的蒋超回到故乡。不甘寂寞的他在家里种过果树,还养过100多只鸭子、29只鹅、6只肥猪,但这些收入总是很微薄,离自己想要的生活差距甚远。1995年11月,他怀揣400元本金到广安城北新南门市场打天下,第一次跟老同学学做鸡鸭生意,一个月之内亏了一个底朝天。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亏本让蒋超学会了如何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于是,他回去再借了300元本金,跟武胜一个叫杨忠的人学起了炒米花糖,在师父的眼里最短要三个月才能学会,但蒋超三天就学会了,而且生意还不错。也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肉鸽的商机,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他终于找到了省外的进货渠道,最后将自己的事业定位在批发鸽子上。由于脑瓜子机灵,很快他就成为广安销量最大而且小有名气的“鸽子大王”。

[nextpage]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4年,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了蒋超面前。他毅然将鸽子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而自己承包经营了濒临倒闭的邓家菜庄。由于管理有方,邓家菜庄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在经营餐饮业时,他发现前来广安旅游的外地客人特别爱吃广安的盐皮蛋,但当时的盐皮蛋都是散装的,而且容易变质。

    “盐皮蛋人们都爱吃,但不便于保存,所以经常在餐桌上出现坏蛋,更不方便那些到广安来的游客购回家。”看着盐皮蛋,蒋超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盐皮蛋整体开发,使盐皮蛋成为群众的放心食品和地方特色。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蒋超就开始策划这件事情。他找来大量书籍,又到处走访名师,从朋友那儿借来真空包装机,秘密进行研制。鸭蛋的选择、用料、腌制时间、包装制作,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了无数次失败,2005年底,他的盐皮蛋正式研制成功。为了检验自己产品是否合格,他专门请来了食品专家到现场指导包装与灭菌技术。得到了专家认可后,他赓即注册了广安佛手山食品公司,商标注册成“邓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并租用了场地进行批量生产。一枚小小的鸭蛋,经过蒋超的细心钻研,成为一个可观的产业。

    盐皮蛋成为广安的一张名片

    2006年,对于蒋超来说,是人生最难忘的一个年头。那一年的5月,蒋超带着自己的几千枚盐皮蛋进入西博会,结果被抢购一空,有三个分别来自重庆、成都、深圳的客商当场主动要与他签订协议,代销他的产品。广安盐皮蛋于是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许多城市的大小超市。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当年10月,蒋超购买了原金牌坊食品有限公司全部厂房及基础设施,紧接着扩建厂房2000多平方米。在蒋超的带头下,紧跟着又冒出来了好几家盐皮蛋企业。为了保证“邓家”盐皮蛋的质量和信誉,发挥领头作用,蒋超严格把好进货关,他专门聘请有几十年收蛋经验的人帮助收购正宗广安农田自然放养的土鸭蛋,且每个不少于1.3两;同时,对配料、腌制的时间严格按标准执行,凡是不合格的产品绝不允许包装和出厂。

    绿色、健康、安全、卫生,是蒋超坚持的生产原则。如今,“邓家”牌盐皮蛋不仅成为邓小平故里一张闪亮的“名片”,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养鸭户脱贫致富。提起从打工者到董事长的成功经历,蒋超深有感悟地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只要脚踏实地,敢想敢闯,总有一天会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