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1-15 16:13 浏览量: 1338
做什么小吃赚钱?访南京卖小吃梅花糕老板韦勇

  小老板名叫韦勇,十多年前从安徽老家来南京打工,就在半年多前,他还是小吃街上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生意人,因一次被电视曝光冰糖葫芦不卫生,所以,韦勇决定转行,在一次偶遇之下,韦勇盯上卖梅花糕…

  南京市湖南路的小吃一条街,最吸引眼球的要数这里,这位拿着造型奇特的锅的人总能引来众人围观。

  记者:“这个锅有多重啊?”

  韦勇:“这个锅,把这个面倒下去大概在58斤重,60斤不到吧!”

  男顾客:“现在这个排队都成一道风景线了,本来在这边都不容易凸显出来,因为这边摊子很多,生意都不错,但是就他家最好。”

  女顾客:“他的做法比较独特,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感觉比较新鲜,过来看看。”

  人们排队买的叫梅花糕,这条小吃街上卖梅花糕的不下7、8家,为什么就这家这么好吃,而且这家的梅花糕并不是你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

  韦勇:“我家的梅花糕是限量销售,一个人只能买5个。”

  记者:“就是说有限量,一个人只能买5个,知道吗?”

  女顾客:“我们知道,因为我们有两个人来的,所以一个人5个。”

  下面是韦勇讲述他的创业历程:

  韦勇:“2004年大概在10月份左右,就是南京下关区,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他就把那个山楂,在河边上用水洗,洗过了,然后让记者曝光了,不卫生。”

  一次电视曝光节目,让韦勇觉得做糖葫芦生意也不是长久之计,他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一天韦勇出门路过一所学校时被一个小吃摊吸引住了脚步。

  韦勇:“正好看到这个学校门口围了好几个人,过去一看,这个什么,梅花糕,上面写着苏州特产,我一看,当时我从来还没有吃过,只是听说过有卖这个梅花糕的。”

  梅花糕是苏州民间小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品尝到一种非常好吃的糯米甜点,看其形似梅花,就给它起名梅花糕。梅花糕在江苏小吃界曾风行一时。

  梅花糕摊主:“一九八几年那时候也像现在,红了一下子,大概红了两年吧,后来慢慢人们把梅花糕淡忘了。”

  记者:“怎么会淡忘呢?”

  梅花糕摊主:“就像你们小姐穿衣服一样,今年流行这个了,突然之间没有创意了,又流行别的了。”

  原来这就是已经在江湖上接近失传的梅花糕,看人家吃得津津有味,韦勇随手掏了1元钱。一个想法在他的脑子里飞速的转了起来。梅花糕是现场制作,操作简单,而且本钱小投资少,品尝完1元钱的梅花糕,韦勇就做了一个决定,转行做梅花糕。

  韦勇:“我想到这一点,就是投资小,而且就是本钱很小,当时1元钱一个,我心里想,再不赚的话,可能也赚个两三毛钱。”

  放弃做得很顺手的生意,去做在当时已经很少有人吃的梅花糕,和自己相濡以沫十多年的妻子不相信这项生意能做好。[nextpage]

  韦勇的妻子孙香兰:“我说做糖葫芦生意蛮好的,你不要去做梅花糕了,然后说你不要管我,我自己想做我就做什么,然后吵了一次,吵了一次就不管他了,你自己做就自己做。”

  既然曾经流行能不能让它再流行。梅花糕做法是将糯米面粉和成浆倒在特制模具的锅里烤制,再加上豆沙、青红丝等配料。做法看似简单,可这种特质的带梅花造型的锅去那里买?找遍各个市场,韦勇也没有找到那种可以做梅花糕的锅。梅花糕源于苏州,要不就去苏州试试,到了苏州韦勇一边偷学做梅花糕的手艺一边打听锅的下落,终于他花600元买到一个旧锅。可是锅里的梅花形状几乎看不出来。

  梅花糕,梅花糕,形似梅花才得名。要让梅花糕重出江湖,回到南京,韦勇又花1400元找人订做了一个锅,锅里19朵梅花的造型清晰可见。一切准备就绪,韦勇用偷学来的手艺在家练了起来。

  韦勇:“我有一次,倒一点点面,我还没有来得及放豆沙的时候,它那个面在里面就干掉了,我在想,这个干掉的时候不能做,我必须要把它倒出来啊,再重做,我一倒出来,怎么里面像一个蛋筒。”

  这一发现让韦勇兴奋不已,在梅花糕的外面做一个蛋筒,既好拿又好看,可一个锅有19朵梅花,怎么能让面粉均匀的撒开,形成19个梅花蛋筒呢?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

  韦勇:“我想能不能把锅举起来动一下,我就慢慢动一下,当时动了好几下了,我才动的时候,反正它的分量是重,我当时没称多重,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就转不均匀,可能我试一两个下午,不错了。”

  面还是那种面,锅却不是那个锅,一直在火上烤的锅转上了天,这种打破常规的绝活可不是说练就练,创新的代价就是得下功夫。

  韦勇:“生铝做出来的锅啊,必须要转,不转的话,做出来的不管怎么做,效果都不好,要把这整个十几个梅花形状,全部抹上糯米粉,然后就成了一个蛋筒,然后里面加上原材料。”

  记者:“练了多久?”

  韦勇:“可能有一个月吧,我才练的时候把锅都掉下来了。不过现在习惯了,现在有一种巧劲在里面,现在感觉就不费劲了,三方一转好,然后一下子就上来了。”

  韦勇的妻子孙香兰:“那个面,在锅里转吗,那个面一倒,倒自己的身上了,还有一次,那个锅下来了,人都摔跤了。”

  记者:“锅掉下来有没有人笑过你?”

  韦勇:“有,人家讲,老板,这样太吓人了。”

  2004年11月20日,韦勇另立炉灶,梅花糕摊位在湖南路的马台街正式开张,就摆在了妻子的糖葫芦旁边。

  韦勇的妻子孙香兰:“他卖他的梅花糕,我卖我的糖葫芦,他摆在我的隔壁,第一天从晚上六点钟开始做,做到十点钟,我就不想去看他。”

  做梅花糕的锅怎么转了起来,当晚韦勇卖的梅花糕在小吃街引起一片轰动,人们被这个看似做梅花糕又不像是做梅花糕的小伙迷惑了。

  韦勇:“人家以为我在玩马戏,以为我是马戏团里来的,只看见上面写着卖梅花糕,但是梅花糕不是这样做的,他没见过,人一看,一围,我就更受不了了。”

  第一天,来看热闹的人比买东西的还多,到了晚上11点韦勇挣了100多元。

  首饰摊老板潘金花:“第一天第一锅出来就是糊的,请我们吃的,后来我说不行,我说这个火要稍微小一点,小点我说肯定会做得好一点。”

  火候的控制也许是关键,在邻居的提醒下,韦勇找到了一点窍门,手艺也熟练了许多。这一切在旁边摆摊的妻子都看在眼里。

  韦勇:“突然有一天,冰糖葫芦有一天晚上生意是特别不好,我说你看,这个都卖不掉,怎么弄。”

  梅花糕挑战糖葫芦,梅花糕占了上风,妻子放弃了糖葫芦生意回到了丈夫身边和他并肩作战。在开张的第二个星期,他们遇到了一位挑剔的客人。

  韦勇的妻子孙香兰:“有一个顾客岁数已经大了,大概有四五十岁,说我们以前吃的梅花糕说上面就放的是红枣,现在改变了放色素的,蛮难吃的,然后他就听到了。”

  顾客说的色素实际是指罐头装的樱桃,自己花钱买的樱桃,怎么没人爱吃。原来形式虽然变了,内容却还不新颖,要留住顾客光靠表演不行,第二天,韦勇就做了一个尝试。

  韦勇:“那一共是19个,那十四个我全部放红枣,有人要樱桃,我就怎么搞,然后把红枣全部卖完了,樱桃一个没动,第三天、第四天我全部改用红枣。”

  花样换一换,口感也应该变一变,正月十五过元宵节,韦勇又在梅花糕上加了小元宵,如果在口味上也来点花样岂不更好。

  芝麻店老板马小磊:“原来梅花糕里面有豆沙,光豆沙吃起来有点太腻,我认识他,他原来做冰糖葫芦的。我家卖的黑芝麻我说你放一点,吃起来又有香味,又不腻。”

  在特制的锅里注入面浆,抬起锅转一圈,使面浆附着在锅里形成蛋筒。再加入特制的红豆沙,葡萄干,花生米,然后再浇一层面浆,最后撒上小汤圆,红枣,松子仁,再烤7-8分一只色香味俱美的梅花糕就搞定了。香香甜甜,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