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1-16 11:32 浏览量: 1337
广州鱼米之乡老板冯达锴的餐饮创业故事

  10年前,三十出头的年纪就能有如此成就,通常这样的人多少会有些张扬,至少是意气风发,可冯达锴没有,他依然务实低调,步步在朝自己规划的方向前行。2001年,在其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退出,选择了自己去创业,由掌管上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出品总监,转向去打理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小食店,但他依然做得有滋有味。

  6年后的今天,东莞的小店已转变为番禺近4000平方米的大店,但冯达锴的性情依然没发生多大变化。

  “鱼米之乡”的人管冯达锴叫“锴哥”,而这位四十出头的锴哥正式的身份是“鱼米之乡”的掌舵人,在任东莞北海渔村的出品总监期间,硬是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将北海渔村的分店,由3家变为8家,且每家都是重量级的形象店。

  历练:从插队回城至厨房大佬

  一贯稳健的冯达锴,其善于沟通的特点多少和他的经历有些关系,出身于饮食世家的冯达锴,曾下乡插过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回城后的他被分配至当时的西餐厅“太平馆”就职,而后又被派遣至烹饪学校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冯达锴又转至深圳的泮溪酒家从业。在那里,受特区的开放政策影响,酒家当时所引进的各式新奇原材料,令他眼界大开,在厨房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而后回广州筹备“六十三层”餐厅的开业后,冯达锴才转至东莞的北海渔村发展,当时担任酒家的“出品总监”,主要负责餐厅的厨政、选材、出品、人事等管理。

  改革:创造“燕窝标准”

  刚到北海渔村的第一个月,在理顺行政人事后,冯达锴就简化了餐厅的出品流程,并制订了出品标准,现今仍为同行津津乐道的当属“燕窝标准”:他要求厨部出品的燕窝,标准很简单,就是食客将汤勺插在三两重的燕窝中,屹立不倒者,即为真品。对此,冯达锴的解释是:真品燕窝富含胶质,且具有粘性,则赝品燕窝则相反。简单操作,备受食客追捧,甚至在餐厅内,还一度出现过食客吃燕窝前先“插勺”检验真伪的热闹场面。

  抓机会:勇于挑战自己

  在北海渔村一干就是8年的冯达锴,在2001年时决定离开。“想找一块根据地,来检验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一些心得。”

  就这样,冯达锴自己在东莞的南城区开了家面积不到200平米的“顺德公”农家菜馆。而后因为思家心切,四年后,再次将“顺德公”的经营模式,全盘搬到番禺的市广路,在祈福新邨的食街对面,开了家名为“鱼米之乡”的农家菜馆。

  从“顺德公”到“鱼米之乡”,冯达锴说创业这么多年,他其实就干了一件事——“注重食材,追求真味”。而这也是他早就认准了的一件事,“让消费者吃出食材的最佳原味,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不过和在东莞北海渔村任职时相比,现在的冯达锴对消费需求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原先考虑菜式的花俏外观多一些,价格还不是主要的,现在想得更多了,会考虑人的感受、上菜速度、成本因素、市场接受程度、食材的选择等,总之经营的很多因素都要考虑到。”[nextpage]

  三快:下单、炒菜、上菜都要快

  做了老板的冯达锴在日常管理上仍然喜欢亲力亲为。“我和厨部分析现在食客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农家菜而言,人均消费30元是最佳价位;而对食肆,40%~50%的毛利率,是最佳盈利范围,定高了消费者不接受,定低了酒楼又无利可图。”在出品理念上,他也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在其厨房的墙壁上,他唯一张贴的一个字就是“快”:下单要快、炒菜要快、上菜更要快。在求稳的基础上,要让食客享受到我们便捷、一步到位的服务。虽然餐饮经营,要面对厨部跟楼面等不同部门,可冯达锴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理念贯穿在食肆的日常经营中。“我个人的风格是稳健,不是非常锐利和突显,我希望自己做的东西应该是全面的,同时又有探索性。”

  赶超:软件硬件比同行好

  除了要求“快”外,他要求自己“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还要做得比同行更好”:比如海鲜池,他用了15层的过虑装置,而同行多数都是采用8层的净化装备;又如他的风险防范意识,在装饰包房时,他已要求施工队,每间都必须设置一个灭火器;再如对选材,他要求是原产地采购;再如对卫生,每位来此消费的食客都会发现,就餐前,服务员都会娴熟地将各器皿用开水再煮烫一遍……

  人说文如其人,这话用在冯达锴身上也很合适,从喜欢稳健风格的冯达锴身上可以看到他性格中温和的特质,而其经营中的探索性元素,又折射出了他喜欢挑战和创新的另一面。用冯达锴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都是在矛盾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