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1-21 12:09 浏览量: 1336
五斗米老板王顺海的创业经历

  五斗米老板王顺海,从1987年开始捡破烂4年挣了5万元,1992年开始从事餐饮业一年开8家乌江鱼分店,1997年,乌江鱼的流行已经到了尾期,做中餐第一个品牌失败。吸取经验,2001年8月,上清寺五斗米开张,生意同样火爆,迅速开始了全国连锁。目前仅鸭棚子靓汤在全国已有200多家加盟店,每年需要1000多万只鸭子。

五斗米老板王顺海

  捡破烂4年挣了5万元

  1987年,17岁的王顺海高中毕业后,揣着10多元钱,从四川射洪来到中梁山姑姑家。

  当时的中梁山是重庆生活水平较高、比较繁荣的地方,中梁山煤矿、起重机厂、轮胎厂、电机厂等企业效益都很好。

  到中梁山一年多后,他看到重庆到处都在搞建设,废纸、废铁随处可见。因此,他就在当地租了一间10多个平方米的小屋,开始捡破烂卖,吃、住和破烂都在这一间小屋里。

  “那段日子,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从中梁山步行一个多小时到歌乐山山洞镇捡装炸药的纸箱。虽然很苦,但磨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回想起当年的辛酸,王顺海反而庆幸自己有这些艰苦的经历。到1991年时,王顺海已靠捡破烂挣了5万元。

  一年开8家乌江鱼分店

  在捡破烂的同时,王顺海还帮附近几家酒店送啤酒。1992年,中梁山一家刚刚开始做太安鱼的餐馆要转让,王顺海就将收破烂挣下的积蓄拿出来,将该店盘下来,开始涉足餐饮业。

  王顺海说,在中梁山做了一年的太安鱼后,重庆到处都出现了太安鱼餐馆,他不得不思考重新换地方做其他餐饮。

  当时,在中梁山一带出现了类似麻辣火锅的乌江鱼新吃法。1993年,王顺海在江北玉带山开了一家乌江鱼餐馆。“当时在城里做乌江鱼的几乎没有,所以餐馆一开业生意就火爆得很,每天晚上餐馆外边都要搭棚加座,甚至旁边的公路上都要摆七八十张桌子。”王顺海回忆说。

  生意好了,王顺海就开始开分店。王顺海说,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在主城开了8家乌江鱼分店,“当时没有品牌意识,一个店由厨师带徒弟,徒弟学两天就开始派到其他地方开分店,吃乌江鱼已成为一股潮流。”

  烧鸡公带火大石坝

  1997年,乌江鱼的流行已经到了尾期。一次,王顺海路过南坪,偶尔看到一家名叫“烧鸡公”的餐馆,觉得很有意思。回家后,王顺海突然想到:何不将做乌江鱼的方法用来做鸡?于是,他将鸡先用高压锅压好,再用做鱼的佐料来烹制鸡,菜名就取烧鸡公,并将在玉带山的乌江鱼餐馆搬到了大石坝。

  “当时,大石坝烧鸡公店只有20多张桌子,每天都有人排队吃鸡,甚至早上就有人来预订中午的桌子,中午有人吃后就预订晚上的桌子。”王顺海说,生意火爆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有人开车来吃烧鸡公、乌江鱼,每天店旁的公路边上都要摆100多张桌子,每天要卖200多只鸡、七八百斤鱼。[nextpage]

  做中餐第一个品牌失败

  1998年,做了6年江湖菜的王顺海开始反思:从太安鱼到烧鸡公,每做一道江湖菜,不到两个月,为什么大街小巷都会出现太安鱼和烧鸡公?为什么最多火一两年就不行了?王顺海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江湖菜没有自己的品牌,菜品和市场都很单一,其兴旺主要靠创新,一旦技术成熟后就会有人跟风模仿。

  于是,在1998年底,王顺海关掉了曾辉煌一时的大石坝烧鸡公乌江鱼店,到加州花园开了一家名叫乡老坎的民族风味中餐酒楼。这是王顺海从事餐饮业来的第一个餐饮品牌。

  乡老坎开业后,王顺海还找来毛驴现场磨豆花,生意火爆。但好景不长。乡老坎开业一年多后,成都一家四川乡老坎饮食文化公司找上门来,称该商标已被注册,王顺海的乡老坎侵权。

  官司打了一年多,最后,王顺海败诉,他的乡老坎也就此关门,第一个品牌以失败告终。

  年需鸭子1000多万只

  第一个品牌失败后,王顺海不得不另寻“出路”———在上清寺渝中大厦5楼租下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物业,准备推出一个名叫“水乡庭院”的餐馆。但就在开业的前一天晚上,王顺海找来一本成语词典,准备找一些词语为包房取名,结果看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便决定马上用“五斗米”换掉“水乡庭院”。

  2001年8月,上清寺五斗米开张,生意同样火爆。有了上一次的经验,王顺海立即对五斗米进行了注册。此后,他又注册了鸭棚子靓汤和艄翁鱼两个子品牌,迅速开始了全国连锁。目前仅鸭棚子靓汤在全国已有200多家加盟店,每年需要1000多万只鸭子。

  为满足需求,去年,王顺海在四川射洪建立了一个年出鸭2000万只的养鸭基地,今年,他又在丰都建立了一个种鸭基地,专门为射洪养鸭基地提供优质种鸭,成了鸭司令。

  喜欢在品茶中捕捉商业灵感

  王顺海说,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做生意,做生意能够让他感到人生的快乐,因此,他把大多数业余时间都放在生意上。

  王顺海说,他经历了重庆第一波江湖菜的兴衰,江湖菜以创新为繁荣,以沿袭而衰亡,因此,他特别注重菜品创新。一个人的时候,他喜欢看一些商业类的书籍,浏览一些管理类的商业网站。

  他也喜欢和朋友一起品茶聊天,聊的都是商业上的事情。而且,他喜欢在和朋友品茶聊天中捕捉商业灵感,比如,及时放弃单一的江湖菜馆涉足品牌中餐店,开乡老坎店时找毛驴现场磨面、五斗米子品牌名字的来历等,都是在和朋友的品茶聊天中寻找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