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2-02 16:53 浏览量: 1337
武陵山珍如何东山再起

  毕麦,原名王竹丰,44岁,重庆武陵山珍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餐饮策划大师,培训导师。1980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做过记者编辑,后担任四川外经贸委任外经处副处长,四川黔江地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重庆黔江区计委副主任,重庆黔江区外国政府无偿援助办公室主任。1995年边工作边开始烹制野生菌汤料,1997年4月,开第一家武陵山珍。1999年,第一次创业失败;2001年,再次创业,重振武陵山珍。目前,武陵山珍在重庆有直营店20余家,全国分店突破100家。执掌武陵山珍后,他立志用毕生精力把武陵山珍做成中国的麦当劳,改名为“毕麦”。

  解说:“土家苗寨”是一家经营普通中餐的饭店,餐饮店的董事长名叫王竹丰,一年多了,这家店一直叫“土家苗寨”,好好的,他却突然提出要把店名改为“武陵山珍”。

  王竹丰:武陵山珍现在已经没有市场了,我们现在还要去做武陵山珍,当时就争吵起来了,然后他们就非常生气,觉得我这个人太固执了,怎么这么固执,明明已经证明了没有市场的东西,我们还要去做。

  解说:一年多,对于一个餐饮店来说,已经能够培养自己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了,突然改名字,确实是弊大于利。

  王华生:这个时候反对的声音就比较多。 咱们最终走出一个品牌之路,而咱们这个品牌的名都改掉了,这怎么行?这不行!

  王竹丰:当时还有员工在面前,就吵起来了,一点没给我留面子,当时他们一段时间就不理我,而且一切事情就不支持不参与。

  解说:王竹丰不管这些,没人帮忙就自己干,不仅如此,他想把店从各个方面都进行整修,彻底改换门面。由于资金紧张,他就想到了卖房子。

  王竹丰:当时跟家里面人商量,很反对,怎么会把房子卖掉,我们把房子卖了做什么,当时我们觉得房子卖了是惟一我们的一个办法,能够把资金凑足,房子卖了,过后今后还可以买房子。

  太太罗晓玲:我不同意也要卖,我同意也要卖,那就卖了,就算是我同意了。

  主持人:平时温文尔雅的王竹丰,宁可和员工们吵架,把自己房子卖了,都要改这个名字,您说,至于么!“武陵山珍”,这名字就这么香?可王竹丰身边那些人呢,宁可跟董事长吵架,都要反对他改名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解说:王竹丰非改不可的这个名字,非但不香,反而是个臭名,这就是所有人反对的原因。99年,一年时间,光重庆市就出现200多家“武陵山珍”,大街小巷,“武陵山珍”无处不在。

  王竹丰:多到连我们原来做重庆麻辣火锅的,在他的菜单上面也有武陵山珍, 另外很小的鸡毛小店,几张桌,里面就会有广告,写上本店经营武陵山珍,还有我们的高档的宾馆,比如三星级的宾馆,在他的菜谱里面也有武陵山珍。

  解说:“武陵山珍”市场乱得一塌糊涂!不仅重庆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一下子出现了3000多家“武陵山珍”。

  王竹丰:状况非常的乱,而且不仅是价格乱,经营也很乱,经营的地点也很乱,一片乱。[nextpage]

  解说:市场的饱和,加上同类餐饮店之间的恶性竞争,很多“武陵山珍”越做越惨淡,还出现了一些吃过山珍拉肚子的现象。

  王竹丰:整个重庆的武陵山珍应该到了最低潮,有很多的店纷纷倒闭,还有顾客的那种对山珍那种兴趣已经大大的减弱,过去大家都在吃这个东西,因为出现了一些质量方面的问题,大家就开始放弃吃山珍了。

  主持人:都说山珍海味,“海味”大家比较熟,这“山珍”,其实就是指山林中那些野生的可食用的菌类,营养丰富!但是,市场上 恶性竞争,再加上有的烹饪质量不过关,“武陵山珍”纷纷倒闭,做餐饮的对这个名字都躲得惟恐不及!可王竹丰却为什么偏偏捡这个烂摊子呢!

  主持人:刚说到,这个“武陵山珍”的名字已经被大家做得一点市场都没有了,他却偏偏要拿过来用。其实您不知道,在王竹丰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这个“武陵山珍”做得红红火火,声名远扬,这个“武陵山珍”原本就是他王竹丰自己的孩子!现在改回来,就是想让他的“武陵山珍”东山再起!

  解说:王竹丰,武陵山区土家族人,90年代初,一直从事国际贸易,他到日本考察时,看到武陵山区的野生菌,在日本却成了高价菜肴,而在他们本地,这些野生菌都白白烂在山林里,于是,他就想到要把这个丰厚的资源开发出来,亲自上山,采摘各种菌类,拿回来琢磨。

  王竹丰:一个是查一些资料,另外请教一些专家,然后我们从重庆火锅当中得到一种启示,我们能不能搞一个野生菌野生菜这么一个锅底,而且这个锅底就是来恢复野生菌的鲜和香的。

  解说:在外经贸委工作的王竹丰,开始钻在厨房里研究他的“武陵山珍汤”,汤是煮了一锅又一锅,一天喝汤都喝饱了!他甚至想把它做成一个“武陵山珍”菜系,这在当时的餐饮业还是史无前例的。

  太太罗晓玲:我确实反对,而且我觉得要担很大的风险,这就是当时我的态度,而且当时专家也不看好这个事情。

  王竹丰:还有一些专家我们一起品尝过程中,说你这个确实味道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你这个要推到市场,在中国没有市场,当时我就觉得就像泼了一盆冷水一样,没有市场我们来干这个市场干什么。

  解说:四川省一些餐饮业的专家认为,汤味道虽说不错,可食用野生菌本身在国内是个空白,风险大、市场小,弄不好就是白白拿钱打水漂。

  主持人:可王竹丰看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既然汤得到了认可,大家都觉得味道还不错,那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开它一家专门经营“武陵山珍”的餐饮店,王竹丰发动自己的表哥表姐、亲戚朋友,一人出五万,在重庆的官桥,开了中国第一家经营野生菌菜系的山珍餐馆——“武陵山珍”。

  解说:王竹丰的“武陵山珍”开张的那一天,他还特地作了详细的策划和筹备,也请来了不少亲戚朋友们捧场。

  王竹丰:我们也很紧张,到底重庆人喜不喜欢,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当宴会完了过后,90%的人都是赞美,觉得这个太好了, 我们这颗心就落下来了,没想到这个反响这么好。

  解说:“武陵山珍”一炮而红,王竹丰接二连三开了两家分店,都是火得不得了,最高一天进帐三万多。没想到吃惯了麻辣口味的重庆人,也喜欢这个口味清淡的山珍汤。甚至到重庆旅游的老外也甚是喜欢,还给这个汤起了一个名字,叫“东方魔汤”。

  太太罗晓玲:很火爆,很多人,排着队这样去吃,太多了,那个大厅完全没法做了,二楼原来那个员工宿舍,二楼坐的办公室或者员工宿舍,把二楼又把那些员工宿舍,把那些床搬出去,二楼又腾出来地方上让客人休息,临时按了一些桌子,到那个地方去吃。

  解说:“武陵山珍”价格并不比其他的火锅便宜,根据菌类价格的不同,最高消费会达到四五百。没想到,这个高价格的“东方魔汤”并没有让顾客止步,这下子,可让同行们看到了商机。

  王竹丰:他们就自己去模仿,就挖我的厨师,挖我的服务员, 最高的时候到99年的上半年,那就是基本上重庆仿冒我们武陵山珍达到一个最高点,达到200多家。

  主持人:200多家餐馆经营“武陵山珍”!这可是场规模庞大的真假“李逵”遭遇战,可是双拳难敌四手,一个“李逵”哪打得过这么多“李鬼”啊!此外,重庆97年成为直辖市,这本来是个好消息,可对王竹丰来说,却是雪上加霜!因为要旧城改造,他王竹丰的两家店都在旧城区,面临拆迁!

  解说:拆迁的消息一传来,王竹丰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拆迁简单,搬家难,一时半会,这么大的摊子都不知道该搬到哪里去!

  王竹丰:对我们的冲击和打击是非常致命的,我们来自两重的压力,一个是假冒的这么多,另外一个就是重庆的旧城改造, 假冒的和旧城改造的搬迁,我们遭到的确实是灭顶之灾。

  解说:打击接二连三,王竹丰还没来得及为大批的冒牌货想对策,两家店的拆迁又迫在眉睫,紧接着,他又得到一个坏消息。

  王华生:我记得首先咱们是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