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2-03 16:20 浏览量: 1341
张春良从厨师到蓝海集团董事长的创业历程

  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是一家以中高档酒店为主,以餐旅职业教育为辅的酒店集团。集团创立于1994年,十余年来,蓝海集团始终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崭新局面。如今,集团已发展成为在各地拥有 “蓝海国际” 品牌系列、 “蓝海” 品牌系列多家中高档星级酒店、一所容纳上万名学生的职业学校以及一个荣获山东省著名品牌称号的“钟鼎楼”食品公司的大型酒店集团,打造出了“钟鼎楼”、“咸来一品”、“渔歌舫”、“水云轩”等一系列知名子品牌,已成功跻身中国餐饮业经济实力百强之列,成为山东省同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军者。

  张春良,男,40岁,现任山东蓝海酒店集团董事长。1996年,建立了中式快餐;1998年接管了蓝海酒店。1999年,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到股份制企业的体制改革。自1994年至今,公司的固定资产由1500万元增长到4亿多元,销售收入2.4亿元,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近亿元。员工由当初的百余人增长到近千人,其中包括300余名失业职工。2001年跻身全国餐饮业百强,列山东省同行业第一位。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

  山东蓝海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六年间里,由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东营区政府招待所,“滚雪球”般迅速成为东营餐饮业的明星企业……8家经济实体和2.2亿元的固定资产,这一切,与他们的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春良紧紧联在一起。

  正是他,忠实地实践着江泽民总书记倡导的“五种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靠着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执着地把心血融化到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各项工作中,敢为人先,使蓝海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正是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起了全体蓝海人的心智,上下同欲,处处荡漾着清风正气,使蓝海公司成为东营餐饮业的一道风景。

  在张春良的人生字典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看着现在蓝海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名噪黄河南北,谁还会想起六年前的西城宾馆呢。在1994年,东营区政府为搞好党政机关的会务及接待工作,准备建设一座接待所性质的宾馆。独具慧眼的领导选中了过去表现极佳的张春良。

  张春良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他靠着自己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自己的工作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1994年12月28日,时值隆冬,但艳阳高照,寒风并不刺骨,人们似乎提前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西城宾馆沉浸在开业庆典的喜悦之中。迎着无数双期待与信任的目光,为筹建宾馆熬瘦了整整一圈的张春良发表了就职演说。给员工注入一针“兴奋剂”。[nextpage]

  事业的发展开始似乎是一帆风顺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张春良发现那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经营模式,存在着大量的弊端,宾馆很难搞大、搞活。“我们不养懒汉!”他大胆提出了改变传统体制,坚决敞开大门、走向市场的策略。在东营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西城宾馆成为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在搞好对内接待的同时,实行对外经营。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以怀疑的目光看着张春良,有人以旁观者的心态想看西城宾馆能走多远,但张春良始终镇静自若。经过对同行业的调查和餐饮市场的分析,他相信走向市场的西城宾馆,一定能搏击市场冲出一条阳光大道。质量和特色是餐饮服务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张春良深谙此道。他高薪聘请了两位“广厨”,上了当时东营最早的一家粤菜。他在饭菜质量、花色品种和环境卫生上下功夫,三天两头变换检查方式……。经过努力,西城宾馆一炮打响!

  初战告捷,惊叹、赞许、掌声都有,张春良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地动脑观察市场变幻。经过仔细的考察论证,他感到了潜在的危机。“达到星级标准”,这个事后被证明在蓝海公司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决策,就是在这时提出的。由此,开始了他以此为依托演绎“裂变”效应的宏伟蓝图。

  他马不停蹄地奔波操劳,带领员工发扬创业精神,更新设备,加强硬件建设。同时,不断进行员工业务的再培训,使西城宾馆迅速焕发出更加诱人的光彩。张春良又在宾馆内办起了火车、飞机订票处,长途电话服务处、旅游业务洽谈处,满足了各方客人吃、住、行等合理要求。1996年3月,经山东省旅游局核准,西城宾馆被定为“国家二星级涉外饭店”。

  餐饮企业也要搞质量认证,过去这人所未闻的事,张春良让它在蓝海公司变成了现实。蓝海公司在1998年成功导入ci的同时,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不断上档次、上水平。2000年3月,蓝海公司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认证的餐饮企业。

  跟不上时代,不刻意进行创新实践,企业就没有长久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才能带领企业不断走向进步和发展。蓝海公司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不少宾馆搞会议接待,往往会在客人的伙食上打主意,张春良却三令五申不允许餐厅在这上面赚钱。他给厨房打招呼说:“一定得让客人吃饱、吃好、吃够标准,给客人一种到宾馆即到家的感觉,力争使大家都当回头客。只要客房天天住满,宾馆的生意就差不了。”在对东营地区同等宾馆的价格做了一番调查后,张春良定出了比别人稍低的房价。他开导大家说:“商业得讲究薄利多销,宾馆行业也是如此。”尽管当初宾馆内有人将信将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张春良的确棋高一筹。仅1994年西城宾馆开业的头三个月里收入就达300万元,其中有51%是“回头客”。

  作为优秀的企业家,张春良总是善于发现商机,总是走在别人的前头。1996年6月,他利用宾馆南边靠近淄博路的空闲地,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喜洋洋快餐店”。由于饭菜品种多、质量好及服务周到,一开业便一炮打响,300多个餐位几乎天天爆满,每天的营业额都达2万多元,一年下来便收回了200多万元的投资,开了我市餐饮业的先河。次年,他又开了第二家快餐店,形成快餐姊妹店,生意更加红火。

  面对喜人的局面,张春良变得更加冷静。企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敢于创新,利用各种手段实现“裂变”,形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过后,张春良的大刀阔斧,多少有些让人瞠目结舌。1997年11月28日,他承租的东赵宾馆,经装修改造成三星级的“新悦大酒店”,1998年12月,张春良在市委、市政府驻地的东城,成功租赁了一家酒店取名为“蓝海酒店”。至此,张春良牢牢控制住了东营餐饮业的制高点,形成了企业的规模优势。一个月后,即1999年1月1日,西城宾馆顺利改制为“山东蓝海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东营市拍卖东营市财税培训中心,张春良不失时机承接下来这块3000万元的资产,安排了原单位40多人再就业,并将其作为培训基地,边培训边经营。1999年12月,市里搞改制,张春良借机收购了资产3500万元的劳动大厦,安排140人再就业,改名为“蓝海大酒店”。这家1万多平方米的酒店,仅用4个月的装修改造就正式开业,且生意火爆。2000年12月,四星级的新悦大酒店二期工程建成开业。在这期间,蓝海公司还先后开设了厨房设备厂、喜洋洋快餐食品加工厂等。

  一系列令人叹服的举措,给蓝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也让人领略了张春良拼搏市场而游刃有余的风采。

  公司发展壮大了,经营策略也要随之改变。2001年3月22日,蓝海新悦大酒店收到了加拿大布雷克夫妇的一封信,信中除表达了二人入住期间受到热情接待的感激之情外,还说:“真没想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还能够像在家一样吃到味美可口的西餐,实在太好了。”顾客的溢美之词,是对蓝海公司调整经营策略最好的奖励。“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川、鲁、粤菜系,“南北宴”、“八珍宴”和“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