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2-03 17:47 浏览量: 1336
直隶会馆的发展

  直隶会馆的前身为保定会馆,始建于1987年,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遍布保定、石家庄六家大型高端餐饮店的企业集团。2005年保定会馆筹建北京店--直隶会馆,经过2年的紧张筹备2007年12月26日,直隶会馆在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悄然落成,整个灿烂的直隶历史文明,一一艺术再现直隶会馆之内。获得“中国餐饮百强”、“中华餐饮名店”“中国餐饮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

直隶会馆董事长梁连起

  1、装修文化

  直隶会馆外立面运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髓--斗拱,作为艺术造型,通过夸张的处理,表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美韵。进入一楼大厅,则可观赏到清朝时期的直隶疆域图,再现了昔日直隶省的广阔疆域。旟镇冀门、御题棉花图、淮军公所、古莲花池……巨型的两维半景观蔚为壮观。在直隶两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曾涌现了大量灿若星辰的文人志士,他们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直隶会馆三楼包房内集中展示了扁鹊、荀子、祖冲之、赵匡胤、关汉卿、纪晓岚等直隶历史名人。这些各个时代的巨匠,都曾深远影响了中国科技、文学和历史的发展,昭示出直隶厚重的文化底蕴。

  清朝直隶时期,省内所辖各地多称为府,直隶也就由保定府、正定府十多个府组成,这些府后来延伸成现在河北的各市。为了让人们形象的追忆直隶的历史,直隶会馆在四楼以清朝时期的直隶各府来作为包房的名称,并运用砖雕、木雕、石雕,铝板腐蚀工艺等艺术手法再现了保定府的直隶总督署、古莲池,正定府的赵州桥、广平府的武灵丛台、承德府的避暑山庄等,在这些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直隶同样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明,如天津府的泥人张、河间府的吴桥杂技、宣化府的蔚县剪纸等等。璀璨的直隶名人、灿烂的直隶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共同铸就了悠久的直隶历史文明。

  作为坐落于清华北大两座高等学府之间的直隶会馆,当然不可或缺的融入了北京文化和两校文化,在直隶会馆五楼则充分应用了这些历史文化,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颐和园的俊秀长廊、故宫雄伟的太和殿无不令宾客感受到深厚的中华文明。百年北大,名家辈出。直隶会馆五楼的包房应用北大清华园中的各古园、古斋命名,包房内以两校校园名胜及北大名人为文化主题,集中展示了严复、蔡元培、梁启超、十位两校名人及这些名人与饮食相关的典故,而博雅塔、未名湖、清华园、工字厅、北大校门等两校象征性元素,则更让宾客感受到两座百年高等学府的历史底蕴和旖旎风光。

  而体现这些文化的元素便是直隶会馆多年来从直隶辖区内收集的大量砖雕、木雕、石雕、老照片,以及由书法家撰写的书法,金石家镌刻的印章,这些元素或静或动的藏于各个包房和通道当中,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2、菜品文化

  直隶官府菜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为丰富和发展直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繁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006年,成为中国首家餐饮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0月,又在西安餐博会上斩获十六项大奖,载誉中国。并一举将冀菜推向了全国。2007年,中国饭店协会更是将中国创新菜系奖授予了以直隶官府菜系为主的冀菜。[nextpage]

  当年,清代直隶官府奢华排场,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这远非寻常百姓家可以比拟。清朝的直隶总督喜欢研究各地的美味及饮食风俗,他们还亲自把各地的风味菜品在直隶官府精心汇集、融合,留下不少的美食佳话,至今流传的有康熙皇帝与鸡里蹦、乾隆皇帝与半蒸半煮、直隶总督高斌与白扒燕脯 、方观承与上汤酿白菜、 那彦成与烧烤鹿肉、曾国藩与炒代蟹、慈禧太后与锅包肘子、李鸿章与李鸿章烩菜、袁世凯与南煎丸子、直隶总督与官府鸡汤鲍、民国军阀曹锟与直隶官府烧腌鱼等等。直隶官府菜是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根据明清官府秘藏文献,广泛收集有关直隶官府菜秘传菜谱、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民俗民谚典故、官府宴会图等,并深入汲取其中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萃取历代名师口传身授,结合现代餐饮营养学理论,经过近二十年挖掘探索研发而成。现今,在直隶会馆内就珍藏着直隶官府菜研究会近30年来搜集整理的200多册57种餐饮类古籍善本,这些占到了存世餐饮类古籍善本的三分之一多,可以说是在中国餐饮企业中,拥有如此规模的餐饮类古籍善本店企业非常罕见。这些也为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深入挖掘直隶官府菜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文字。

  3、器皿文化

  美食配美器,直隶官府菜不仅有独具特色,酱香浓郁的菜品,更有华贵大气的直隶官府青花器皿。直隶总督位高权重,直隶督署作为全国八督之首,在餐具的选用上有很高的规格,按清朝的定制直隶总督署可以使用清政府在景德镇官窑所生产的瓷器。直隶总督署因频繁接见各地官宦和宫廷重臣,所以对官府菜的烹制最为讲究,对餐具器皿也格外的重视,而直隶总督署可应用景德镇官窑的特权,使得大批精美的景德镇青花瓷温系列餐具被广泛应用到直隶官府筵席之中。说到直隶官府菜的青花器皿,就不得不提由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整理复原并注册了国家专利的直隶官府青花温系列器皿。2006年,在景德镇官窑后人的鼎力相助下,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成功复原了当年直隶官府中的整堂青花温系列器皿--温盘、温温碗、温盏。荣获了国家专利的直隶官府青花温系列盛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隶官府菜精美菜品。可谓美食配美器。直隶会馆的菜品文化和器皿文化相得益彰,映衬出直隶悠久灿烂的文化。在直隶会馆地下能吃的博物馆中,专门开辟了一个包间展示直隶官府青花温系列器皿,而在地下博物馆最醒目的通道中运用首博形式的展陈方式将温盘、温碗、温盏和温酒壶进行了重点展示。

  4、服饰文化

  美食、美器有了,好像还有什么欠缺?服饰,为顾客进行细致周到服务的员工身上的美服。直隶会馆给客人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务理念。美器、美服伴美食。本着来源直隶文化的原则,直隶会馆民俗文化研究会数十次深入直隶总督署,考察清代官府服饰文化,从直隶总督的补服中获得灵感,创造性的将一品文官仙鹤补子以及一品武官麒麟补子以及直隶官府青花瓷中的缠枝莲纹运用到员工的服饰当中,辅以清代命妇服饰中的马蹄袖、云肩、海水江崖等服饰元素,真实再现了当年直隶官府宴席雍容华贵的气质。同时,直隶官府菜研究会还极具独创性的将美食、美器和美服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推出了直隶官府菜菜模表演,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餐饮博览会欢迎晚宴上惊艳亮相,博得满堂彩,成为餐博会晚宴上最大的亮点。而今,在直隶会馆地下博物馆的演出当中,直隶官府菜菜模表演成为了直隶会馆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在地下博物馆中也有专门的

  5、套汤文化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真正菜品之味主要源于对汤的熬制和应用,足见“汤”之于厨艺的重要确实不一般。直隶官府中的高厨到他处献艺,是不会携带各种调料,也不用所到之处的调料,而是随身携带自用的套汤,根据菜品烹制适时适量的加入,美味自出。老保定“宴乐园”曾有一幅古匾,上书“知味下马”,其“味”一字反映出传统烹饪对用汤的考究。套汤是古代官厨提取和运用鲜味的典型,可以说是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制套汤是厨师古法提炼鲜味的方法,它直接关系到菜肴的口味。中国烹饪中套汤的技术的应用在冀菜中表现尤为突出,而成为冀菜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直隶官府菜,更是将套汤的制取和应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传承开来而享有盛名。此次直隶会馆携直隶官府菜进京,不但将经典菜品带入京城,更是举六店之力,将六店套汤精华汇聚于直隶会馆,为了弘扬套汤文化,直隶会馆还特别在直隶总督署举行了套汤进京封坛仪式,恭送直隶官府菜二十年套汤进京,经过盛大的启坛融汤仪式,直隶官府菜二十年套汤落户京城,奠定了直隶官府菜的本味。

  6、宴席文化

  宴席文化可以说是直隶官府菜六大文化的集大成者,餐桌上的道道直隶官府菜佳肴,使用的直隶官府青花温系列专利器皿,身著一品文武官补服服务员的热忱服务,直隶官府菜本味所赖的二十年套汤以及身处其中的充满直隶风情的装修文化,无不体现于一席直隶官府宴中。直隶官府宴形成大约在清朝中期,随着直隶官府菜的迅速发展,各种宴席逐渐被直隶总督署的官厨不断推出,如直隶官府一品团拜宴、总督福寿宴、直隶官府新年年夜宴、总督署中秋花厅团圆宴、官员接风送别宴、直隶官家堂会宴、保定莲池揽胜宴、燕赵文人诗会宴等。直隶官府宴席文化是一整套系统,菜品、美酒、器皿、宴席礼仪……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菜品展示,而是以上诸多因素的一种综合展示,使就餐的全过程成为一次愉悦的体验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