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4-13 11:47 浏览量: 1338
谭守海:60元起步开饭馆

  谭守海是餐厅的老板他说自己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始终坚守的就是不能坑蒙拐骗,在银川市里他的饭馆最多客人,去他饭馆里的都是熟客。当初他只有60元资本,他是如何利用60元开饭馆的呢?下面看精彩创业故事:谭守海:60元起步开饭馆。

  16岁独身闯兰州

  谭守海的家乡在同心县马家高庄沟滩村,家中排行老七的他,童年记忆最深刻的是贫穷饥饿。“1981年我15岁,那年包产到户,我家分到一头驴,它是全家的唯一资产。可是到了第二年,哥哥结婚花了近3000元……”谭守海说,为给哥哥成婚,家中欠下了800元的外债。

  第二年,也就是他16岁那年,父亲看着家中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就让他到兰州打工挣钱。谭守海说,刚包产到户那阵子,人们几乎没有外出务工挣钱的想法,他是村里第一个外出打工的后生。谭守海很清楚地记得当初离家的情景:“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母亲就把姐姐穿过的衣服给了我,坐着一辆解放牌卡车,一路颠簸着到了兰州。”

谭守海:60元起步开饭馆

  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谭守海心里更多的是新奇与陌生。他在兰州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牛肉面馆洗碗,尽管晚上只能睡凳子,但他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很满足:一个月不但有30元钱的收入,还可以顿顿吃上饱饭,而且有肉吃。现在回想起来,谭守海说自己一外出务工,生活就从“饿肚子”跨越到了“小康”。

  谭守海干活勤快还有眼色,深受拉面馆老板和厨师的赏识,在兰州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工资就涨到了每月50元,并且由原来的洗碗工“升迁”到厨师的帮手。正是贴近了厨房,谭守海才有机会学习到了拉面和烹饪技术,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nextpage]

  60元资本开饭馆

  时光易人。两年后,谭守海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乡,打算自己干一番事业。理想尽管很好,但当时面临的困难很大,兰州两年打工所挣的钱,由于娶妻结婚花的不剩一文,生活又恢复了昔日的贫穷、苦闷和焦灼。“有一天母亲拿出了60元钱,塞到了我

  的手中。我知道,家中这仅有的60元钱,还是四姐出嫁时的财礼,那更是母亲的私房钱。”谭守海回忆说。

  有了60元钱的创业资本,谭守海又看到了希望。之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筹集到了2000多元来到银川,开了一家牛肉拉面馆,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他记得,那是1986年,离现在整整20年。

  饭馆是开业了,但并不是谭守海想象的那样红火,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治安比较乱,他为此受了不少苦。“那时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很多,经常在我的饭馆白吃白喝,如果你怠慢了人家,他们会坐在饭桌上;如果你要人家掏饭钱,他们就会坐在门口,不让其他客人进门。”谭守海直到现在也对那些人不可理解。有一次,有人半夜揭开房顶把饭馆里的牛肉偷走,等他发现时,人家已经逃得没有踪影了。实在忍无可忍了,谭守海曾和那帮人打过架,他指着脸上的疤痕说:“为了捍卫我的事业,当年那帮人给我留下的纪念!”

  20年过去了,“到同心春吃饭的大多是没钱的人,一碗牛肉面从两角8分卖到3元,很多人吃出了感情”。饭馆为客人提供便宜实惠的“一碗面”,也树立了自己的口碑。

  发迹不忘家乡父老

  20年前,因为饥饿,形单影只的谭守海一个人走出了大山;20年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家乡的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出大山,重复着谭守海的创业足迹。

  “这种影响、这种带动是无形的,带来的效益也是巨大的。”谭守海说:“马家高庄乡农民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其中很多年轻人是在餐厅打工,我的餐厅每年要安排几十名南部山区的青年就业。”1990年,谭守海从家乡带出8个孩子在自己的餐厅当学徒,这8个孩子后来成了谭守海的自豪,因为他们在谭守海的餐厅学会了手艺之后,干起了自己的事业。“现在他们的事业不亚于我,都成为了餐饮行业的成名人物。”

  谭守海心里清楚,同心春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和社会各部门的

  扶持。1998年银川发生了“4·20”袭警事件,得知消息后,谭守海毫不犹豫拿出了1万元,捐献给了受害者家属,尽管他当时并不宽余。谭守海说,现在他的餐厅每年要为国家缴纳税款50多万元,并且安排不少南部山区孩子到他的餐厅打工,也算是为社会做了一份贡献。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谭守海生活是一掷千金,很阔绰,其实并非如此,谭守海每天早晨骑着破自行车上班,走在大街上他还像是当年那个打工学艺的山里汉子。谭守海说,钱容易挣,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容易,所以作为一个父亲,他从不给孩子多余的零花钱,因为他相信:一个好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