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7-12 16:53 浏览量: 1339
王济明:唱响中国服务

访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总经理王济明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是上海会议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整个上海的服务品牌,面临着很多挑战。作为有30多年业内从业经验的王济明来说,会议市场的前景关键在于唱响中国服务。

  在波光粼粼的上海黄埔江的江畔东侧,镶嵌着一座地球仪般的球状连体建筑。每当入夜时分,地球仪玻璃幕墙上不时闪现中国地图,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它就是刚举办过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晚宴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在总经理王济明眼中,世博的辉煌已成历史。国际会议中心作为上海会议服务业的龙头企业,要向着上海旅游“十二五”规划的打造商务会展目的地的目标,瞄准高、精、大的中外会议市场,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会议与会务的一字之差

  在这位具有30多年业内经验的专家看来,中国已经站在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门槛前,应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把会议做成一个会务产业链,为客人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

  那么,如何做好会议产业链?国际会议中心已有多项措施正在酝酿出台或已在实施,如贵宾礼仪服务和代购服务等。

  不久前,国际会议中心与附近的八佰伴商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会议客户提供最好的代购服务。“有的客户会务缠身,白天会议、晚上宴会,根本无暇逛商店,而酒店内礼品店又满足不了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代购服务应运而生。但这项服务不仅要求有很高的商品鉴赏能力,还要求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为客人提供最佳性价比的商品,这种小众增值服务,常常让客人惊喜不已。”王济明说。

  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提供高级代购服务之前,有些宾客不得不采取“网购”或“电话采购”,但当衣衫不整的快递送货上门时,常常让一些贵宾皱起眉头。

  会议设施与配套服务之别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1999年8月开业,经营至今,最让王济明自豪的就是,国际会议中心是目前上海能提供最好会务配套服务的场所之一。

  “我们11万平方米的建筑,有6万平方米为会议设施,5万平方米是酒店设施,即东方滨江大酒店,这种会议+酒店的连体建筑,是满足上海高端会务市场的优势。”王济明称。

  从上海目前的会议设施来看,专门的会议场所不少,但不少是剧场、展览馆和酒店内的会议厅,就目前正启用的上海容纳量最大的世博会议中心,基本上都侧重会议功能,缺乏住宿配套功能。

  “我们的会议厅大大小小25个,最大的可容纳3000人,最小的20来人。我们这里往往白天开会、晚上翻台摆宴会,吃过饭后走几步即可到房间休息。”王济明举例道,有时候,一些重要的董事局会议,总希望中午有个午休时间,这样,东方滨江大酒店就派上了用场。“用足了配套服务优势,就突出了国际会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这位深谙业内之道的老总说道。

 [nextpage]

  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之异

  作为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副会长,王济明认为,国家已把旅游业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在旅游板块内软硬件相对条件较好的酒店业,首先要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即推动产业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变。

  去年,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接待了大大小小550多个会议,总共接待了21万多人次,其中500人以上会议占到了2/5,包括多达47次的高级别的国家与地区的推介会和论坛等活动。

  在谈到酒店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差别时,王济明说,过去人们比较关注酒店制造的是什么会议产品;但如今则是需要根据客人需求量体定制服务。

  在谈到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变“中国服务”时,王济明说:“前者关注的是产品的物理性能,比如,酒店所能提供的看得见的产品,后者则注重主动为客人在时间、空间和活动中提供多维体验。”他认为,作为会务服务链的提供者,一定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分类化服务,会务服务一定是五星级的服务。王济明还举例道:就像到十六铺批发鸡蛋,把红壳蛋和白壳蛋分开,把大鸡蛋和小鸡蛋分拣,然后进行分级销售,价值链就被开发出来了。

  2010年,借助世博会的东风,上海酒店业红红火火。随着后世博时代的来临,上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浦东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会议市场未来前景光明。“关键是要唱响中国服务,铆牢中国服务的品牌,为上海早日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贡献力量。”王济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