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年11月11日 17:35

多年来,传言河豚因为肉质中的毒性含量高在国内一直都是被禁止食用的。不过,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这也意味着河鲀(俗称河豚)可以有条件“合法化”食用了。也因正因河鲀食用解禁,河豚餐厅生意日渐火爆起来,北京一家营业4年的河豚餐厅客流量开始成两三倍增长。

剧毒河豚加葡萄酒  厨师告你怎么吃

“食用河豚正式解禁”引联想:“自酿葡萄酒有毒”是不是流言?
河鲀,俗称“河豚鱼”,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硬骨鱼类。在日常意义上,河豚系指与餐饮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类含毒却味道鲜美的品种。在江苏一带,河豚与鲥鱼、刀鱼一起并称为“长江三鲜”,一直是食客们餐桌上的最爱。
 2015年10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一份关于流通环节是否允许销售河豚鱼有关问题的复函,“禁止食品经营者销售河豚”。主管部门“禁食”河豚鱼的目的很单纯,防止有人因食用河豚鱼而发生中毒事件。如今河豚可以有条件合法化食用,可以说是破了之前“不要命了才吃河豚”的谣言。
不过,被解禁的两个品种的生鲜河鲀仍旧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必须经由加工企业进行加工,但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养殖河豚、加工河鲀的,必须通过由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组织的专家考核后,并在农业部进行备案公示,才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

剧毒河豚加葡萄酒  厨师告你怎么吃

那么,“喝自酿葡萄酒易甲醇中毒”到底是真是假呢?

一般大家都会认为自己家里酿制葡萄酒的话肯定会更加安全卫生,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纯天然发酵,并且认为肯定会更好喝,对身体又好,喝起来也安心。但实际上,“自酿族”在家自己酿制葡萄酒的时候既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的酿制步骤,也不具备专业的发酵环境和消毒条件等,在这种条件下自酿葡萄酒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隐藏着甲醇、杂醇油等有毒、有害的物质。

有关专业部门也曾对自酿葡萄酒样品进行分析,显示样品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杂醇油,甲醇、杂醇油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原料。一方面,葡萄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发酵越彻底,甲醇含量会越高;另一方面,葡萄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再经过酶的催化作用生成杂醇油。

此外,自酿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果再用塑料瓶、不锈钢、铝器皿等来盛装,还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自酿葡萄酒存在的风险。 

剧毒河豚加葡萄酒  厨师告你怎么吃

自酿葡萄酒究竟能不能喝?
也许是“下馆子不如自家厨房做”同样的心理,很多人都觉得亲自动手制作的食物和饮料要比买回来的健康。“家里做的”,“奶奶家的味道”,“外婆自己喂大的走地鸡”,这些描述都带着家的浓情和安全感,在这个“面包店被曝光用过期面粉”,“大品牌的牛奶里检出三聚氰胺”的年代被格外珍视。但冷静地想一想,这要喝进肚子里的东西,真的因为是亲爱女友的妈妈自家酿的就安全了吗?
通常家庭自酿选用的葡萄都非酿酒时使用的酿酒葡萄品种,而是像巨峰、玫瑰香等这样的餐食葡萄品种。不做农残检测、采用的葡萄使用农药的情况也不清楚,酿酒时必需的浸皮萃取过程势必把一些残留的农药带入自酿酒中。

 剧毒河豚加葡萄酒  厨师告你怎么吃

(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

不仅如此,葡萄酒的发酵酿制过程其实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酵母菌把糖变为酒精”那样简单。在家庭这样通常用开水来杀菌消毒的环境,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常听人说喝自酿酒容易醉或是“后劲足”,并非家里拼拼凑凑的环境能比酒厂标准设备条件下发酵出更高的酒精度,而很可能是因为杂醇含量超标而导致的。
当然,不排除有的朋友看到这里时会对我嗤之以鼻,说小编危言耸听。首先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饮用自酿葡萄酒存在风险,并不是说所有的自酿酒都存在饮用安全问题。如果你是拥有家庭小型酿造设备,并找酿酒师指导学习过正规的酿造方法的“自酿发烧友”,就可以选择自动屏蔽这篇文章了。
所以,为了避免中毒,不推荐喝自酿酒。

如何辨识自酿葡萄酒“发病”?

剧毒河豚加葡萄酒  厨师告你怎么吃

第一,产生酒花。就是酒的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膜,慢慢加厚并形成皱纹。
第二,变酸,就是葡萄酒酸化变成醋味了。
第三,厌氧性微生物病害。就是这种病发生后会产生 CO2,使葡萄酒变深、失去光泽变浑暗。
第四,铁破败,就是亚铁被氧化为铁使酒变浑浊。
如果自酿葡萄酒生了霉,就说明酒体已经产生了有害物质,主要是酒在发酵和贮藏过程中与空气接触太多,后果就是只能直接倒掉。
来源:葡萄酒研究。更多资讯,欢迎下载东方美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