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1-22 11:17 浏览量: 1338
乳制品店的促销策略

      促销基本就是个万能钥匙,生意冷清、淡季、库存多等等问题全部都促销解决。但是对于乳制品店来说,除了送赠品和降价之外,这个行业就找不出第三种促销方法,但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些经验和秘诀是富于成果的,一起探讨一下乳制品店具体都有哪些促销策略吧:

(资料图:乳制品)

  高定价、高促销

  面对市场上买二送一、买三送一的活动不断,消费者几乎被迷糊了头脑,很难算清到底哪种产品便宜。于是有许多厂家就混水摸鱼,以高定价、高促销的方式加入到买赠队伍中来。均瑶乳业在上海市场就推出了这么一种产品,250ml百利包牛奶每袋1.7元,买二送一,平均每袋合1.13元,上市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抢购。

  我们来分析一下,市面上的百利包牛奶几乎都降到了每袋1元以下,而它的产品却定价在1.7元,给人的感觉是它的价格高,品质肯定不错,而同时搞买二送一,既让消费者买到了高品质的奶又得到了实惠的赠品,感觉很占便宜。其实大家都没有算一下,它的每袋产品要比其它品牌高出一毛多呢。这就是模糊促销。

  经常翻新促销品

  在赠品问题上,大家都十分清楚选择新颖别致的促销品是关键,然而往往是厂家给配什么就用什么,懒得自己去采购,或者考虑成本的问题,舍不得投入。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品牌都在送奶杯或雨伞这类常用促销品,起不到诱销的作用。笔者感觉促销品的选用上有一个技巧是经常翻新花样。

  比如蒙牛在2003年就采用了灵活多变的促销品,像奶锅、电动牙刷、IP卡、鸡蛋、奖券等等,几乎每次促销活动的进行都不超出一个月,然后就换别的促销品。各地的经销商可根据厂家拨给的促销费用自己选购促销品,只要是想到的,就去买。

  还有位山东地区经销太子奶的经销商,她经常自己跑到批发市场去采购促销品,过年过节她定做一些贺卡、挂历给消费者,甚至批发一批小手卷,送给跟随大人到超市买东西的小孩子,在当地市场很受欢迎。这些东西都是很普通的,但并不是常用的,如此类似的东西经常换一些花样就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继而试饮或购买。

  在促销品的费用问题上,那位山东经销商有个见解:经销商不要与厂家斤斤计较,厂家给就送,不给就不送。挣钱是你自己的,假如你每月挣4000元钱,你只要从中拿出1000元买些促销品,回报肯定要超过1000元。

  变直接降价为终端拦截

  浙江地区的张经理说,今年蒙牛在他们那儿促销很疯狂,起初都是直接降价,从37元/箱(500ml利乐枕,12袋)逐渐降到了26元/箱,然而小的零售点很难控制,他们在降价的空间中自己调整,造成许多点的价格不统一,市场窜货严重。

  所以现在蒙牛已经不降价了,它对零售点的政策变成了“摆堆头送赠品”,只要一个店在它的门口摆上一个月的蒙牛空箱,就可以得到一箱牛奶,这样一来,自己调价售卖的零售店很少,整个市场秩序井然,另一方面也在终端上对竞争对手形成了拦截,因为“商店摆我的产品就不要摆别的产品,否则将得不到赠品”,这种终端拦截的方式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并“发扬光大”。

  用不同产品分散对手精力

  再举一个蒙牛和三鹿在河北、河南市场竞争的实例:蒙牛在2003年初进入石家庄市场之后,就一度掀起了买三送一的活动,平均每箱27元,给三鹿造成很大威胁,三鹿一气之下干脆把零售价降到了26元左右,比蒙牛的价格还要低,据悉这是产品的底价。后来双方经过几轮的较量,逐渐通过各种方式抬升价格,但三鹿一直保持低于蒙牛几毛钱。

    [nextpage]

  至此双方竞争的产品一直是500ml利乐枕,这是蒙牛的强势产品,而三鹿的强势产品是百利包纯奶和酸奶。在9月初蒙牛上了百利包产品,并以买赠来叫板三鹿的市民奶,紧接着又上了杯酸,价格一直跟随三鹿,促销不断。推出这两种新品,蒙牛的目的并不只是扩大产品种类,还有着制约三鹿主产品的目的。因为蒙牛用利乐枕跟三鹿比拼,在价格上却永远占不到便宜,只会损害它的盈利产品。而用其它两种产品牵制三鹿的主产品,三鹿就会削弱对利乐枕的注意力,不会在这一种产品上孤注一掷。

  陈师傅的故事

  在省城的桃园北路上,陈师傅开着一家小店专卖各种乳制品。别看店不大,只有十四五平方米,但在附近的居民中名气可不小,大伙都知道他的店里东西便宜,老板服务态度又好,所以都愿意来这里购物,这不,“十一”黄金周期间,陈师傅每天光牛奶就能卖出几百箱。

  其实,两年前刚开店时生意可没有这么好,那时候,没有经营经验的他几次都想把店关了。陈师傅是拿着3万元开始创业的,其中有1万元还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因为本钱少,陈师傅选择了经营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副食品,当时他的想法是,经营这些商品,挣不了大钱,但总不至于赔本。

  开店后却发现,每天的销售额只有百十元,天气不好的时候才能卖几十元,可以说天天赔钱。这可急坏了陈师傅,他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发现自己店里的商品虽然都是百姓生活离不了的,但周围同类型的小店铺太多,自己的店又没有特色,所以吸引不来顾客。

  要想小店有起色,就要找到自己的主营方向。陈师傅仔细观察研究了周围店铺的情况,又分析了自家小店每天什么货品买得最快,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利润最低的乳品上。他的理由是,乳品利润低,一袋牛奶挣几分钱,所以很多店卖牛奶只是为了赚人气,根本不会把它当回事。而事实上,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里乳制品的消费量很大,如果能把这几分钱的生意做精做细,小店可能就“活”过来了。

  于是,陈师傅的小店里,各种乳制品占据了大部分经营面积。看到他如此经营,好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卖一箱奶才挣1元钱,这样做生意还不亏死。而陈师傅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发现在他的店里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各种乳制品,所以就常常光顾,小店渐渐有了起色。

  一箱牛奶虽然只赚1元钱,但陈师傅还是给年老体弱的顾客送货上门。小店附近有个小区居住着不少离退休的老人,只要他们有需求,打个电话,陈师傅晚上关店后就把奶给老人们送去,像这样的固定客户就有近百位。随着销售的不断增加,厂家给他的供货价降低了,陈师傅不时也给一些店送货,算是小批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