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1-26 10:50 浏览量: 1337
餐饮服务要着重消费者心理

          做服务越来越难做,因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去了,对于自己所消费的东西要求就会提上来,务必要让自己觉得物有所值才行。这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只有针对消费者的这类心理去做服务,才能有显著的成效。看看餐饮服务怎样着重消费者心理:

(资料图:餐厅的细心服务)

  消费者基本心态分析:

  1、 高消费就要高享受的要求;

  2、高气氛带来的高文化要求;

  3、高服务带来的职业化要求;

  4、生产服务的一次性和餐饮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差异

  服务主要是让客人满意,这是中国餐饮业从生产者主导转向消费者主导的必然转变。因此一切在可能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顾及消费者的想法,体贴周到的去做让他们愉悦的事。

       案例分析:

  裴先生是D酒店的老住户。由于这家酒店位于着名茶乡内,即便是客房的袋泡绿茶也多是新茶,很见品质。故而,裴先生在房间会客,常用这种茶待客。然而,此时此地,裴先生真的不能再用袋泡茶请客了。

  因为,裴先生在大厅中等待外地客户时,由于思绪过于集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大厅一隅的咖啡厅里坐下。

  当那位面熟的服务员带着微笑、把茶水项目单揽在怀中向他走来的时候,他才反应过来,今天,他并没有准备请客户在这里消费,只想在大厅沙发上简单谈谈。然而,裴先生起身准备离开时,为时已晚,他的两位客户已坐在了对面的椅子上。

  裴先生面部的尴尬表情和起身的动作被与他相隔数米的服务员看的一清二楚。这时若按通常做法,把酒水单送上,可能会让裴先生为难。于是,这位服务员迅速环顾了一下咖啡厅的消费环境,见眼下尚有许多空座位,就转回前台,把想法向主管简述了一下。

  几分钟后,这位服务员来到裴先生和另外两位客人面前,躬身对裴先生说:“对不起,裴先生,打扰了。知道您平日爱喝酒店的袋泡茶,今天要不要再尝尝?那两位客人不知是否跟你一样?”

  那两位外地客户很随和地说,我们与裴先生一样,也想尝尝贵酒店的茶。

  裴先生觉得很有面子。在暗叹服务员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的同时,对酒店的上乘服务也是感激万分。只见他很潇洒地对服务员说:“除了绿茶,我还要三杯现场打磨的卡布奇诺。”

  那天,出乎裴先生的意料,本来不可能谈成的生意竟然一举拿下。裴先生在签了咖啡账单后,余兴未尽,拉着两位客户走进了酒店餐厅。

  尽管客房的袋泡茶是免费的,咖啡厅服务员竟把它放到大厅的消费场所供客人品用,看似超乎常理,也不符合酒店的服务规则,但服务程序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试想,服务员要依据酒店消费规则,不管咖啡厅的空位有多少,依然很客气地把不想有任何消费举动的裴先生请出咖啡厅,不仅会导致裴先生的不满,还可能会引起旁人的不愉快。

   [nextpage]

  给足客人面子,让客人心甘情愿地增添消费指数,是贴近化服务的一抹亮色。尽管服务员看着裴先生面熟,知道是常住户。但不可能知道他姓裴。用最短的时间询问前台,用最短的时间请客房服务员把袋泡茶送来,然后当着裴先生客人的面呼出“裴先生”,并道出裴先生有喝绿茶的习惯,多么巧妙!其一,可让面临尴尬的客人满面光彩;其二,即便裴先生不掏腰包,也能较有面子地招待客人。鉴于此,裴先生把“没有准备请客户消费”改为“……签了咖啡账后,又拉着客人走进餐厅”也就顺理成章了。

      服务须知:

  因为觉得很舒心,心理得到了很好的安抚,所以才会有心情继续消费,证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除了受消费者购买心理、动机的支配外,还受个人性格、周围环境、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广告等多方面的影响。餐饮服务在此基础上应该做好必要的服务:

  1、微笑: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员工对待客人,都要报以真诚的微笑,它应该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情绪等因素影响,也不受条件限制 。微笑是最生动、最简洁、最直接的欢迎词。

  2、准备:即要随时准备好为客人服务。也就是说,仅有服务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事先的准备。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行为准备,作为该准备的必须提前做好。如在客人到达之前,把包房打扫干净,处于一种随时可以为他们服务的状态,而不会手忙脚乱。

  3、重视:就是要把每一位客人都视为"上帝"看待而不怠慢客人。员工有时容易忽视这一环节,甚至产生消极服务现象。这是因为员工看他们穿戴随便,消费较低,感觉没有什么派头等表面现象而产生的。

  4、细腻:主要表现于服务中的善于观察,揣摸客人心理,预测客人需要,并及时提供服务,甚至在客人未提出要求之前我们就能替客人做到,使客人倍感亲切。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超前意识。

  这些服务很细微,但往往就是这些细节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