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7-03-04 13:36 浏览量: 1342
北宫饭店藏着中美破冰故事(二)

顾客签名足有4大本
  台湾客人也常来就餐
  记者从服务员那里了解到,北宫饭店主要经营云南特色菜,同时也供应其他口味的菜肴。时间正值中午,记者点了一道特色菜“小锅米线”。
  记者在饭店用餐时,恰巧碰到了65岁的店老板龙宗霖。谈到饭店的过去,龙先生显得格外激动。他拿出一堆报纸、杂志和旧照片给记者看。其中有一份1996年6月28日出版的《人在洋邦》报纸封面,整整一版介绍了北宫饭店的历史。在珍贵的老照片中,记者看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以及邓小平等政要人物的身影。
  在4大本子的顾客签名单上,记者还找到了一大堆熟悉的名字,如陈香梅、前国务卿黑格、名记者鲍伯·伍德沃德等,中国外交官和国内代表团不计其数,亦有大批美国政府官员、参议员及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客人。龙老先生说,中美建交之初,台湾的客人很少,后来随着两岸交流扩大,来这里吃饭的台湾人有所增加,和大陆的外交官有时只是隔桌而已,大家没有什么不自在的。
  北宫饭店见证过的中美交往大事还有很多。1972年,“华府中国统一促进会”就是在北宫饭店宣布成立的。此外,中国首个乒乓球代表团访美、首次向美国赠送大熊猫的新闻发布会也都在这里举行。
  中餐馆竞争太激烈
  老板无奈出租店面
  “听说饭店要关门了,是真的吗?为什么呢?”记者忍不住发问。龙老先生淡然一笑,“北宫肯定要关门了,只是没有传言那么快,起码还要几个月。” 据龙先生说,店面被长期租给了美国的全球第一大医药连锁店沃尔格林斯。未来,这里将进行彻底翻修,所有东西都将撤走,北宫饭店也将成为历史。
 谈到放弃餐饮的缘由,龙老先生说原因很复杂。一方面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儿女也不愿接手这份家业。更主要的是现在的竞争环境太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他说,十几年前,饭店附近的中餐馆才几家,现在一条街区上就有十好几家,与此同时,人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过去人们爱吃烤鸭、红烧鸡,现在更喜欢新鲜的口味。就像老年人爱吃炒面,年轻人就不欢迎一样。”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只有三五对客人前来就餐,虽然还有不少电话订餐,但偌大的餐厅显得有点冷清。一名年轻的女服务员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只有两个多月,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她对饭店的历史也所知甚少。
  龙先生告诉记者,饭店现仍正常营业,但雇员有所减少,只留下6名厨师和3名服务员。至于本人在饭店停业之后干点什么,他自己也不太明确。龙先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还在上学,仍需要他的照料。“不做饭店,还有很多事要做,龙家这份地产我是不会卖的。”

新闻延伸
  美国老顾客舍不得这家店 
  当北宫饭店即将关门的消息传出后,许多留恋它的顾客都为此感到惋惜。“这简直难以置信。”前密西西比州参议员伊格尔顿的妻子禁不住发出尖叫。在她的记忆中,北宫饭店是她和丈夫在华盛顿会见朋友的温馨之地,就像参议员尼尔森的遗孀经常把“让我们在北宫饭店吃晚餐”当成口头禅一样。
  《华盛顿邮报》日前专门报道了北宫饭店的故事。文章不无感慨地称,“一段50多年的历史即将逝去。人们以后来到这里,不再期望得到一份热腾腾的汤面或者铁板牛肉,而是寻找感冒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北宫饭店结交了不少知名人士和忠实的顾客,对此龙宗霖先生感激不尽,他说自己非常珍惜与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