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14 11:41 浏览量: 1337
友谊饭店落幕 兰州商圈已吹响西进号角

  拥有51年经营历史的友谊饭店关门歇业,将在其原址新建378米的“兰州第一高楼”——“兰州国际商贸中心”,“国贸中心”能否搅热一方经济,众说纷纭。

  而对于西站,对于七里河,乃至对于兰州,毫无疑问地将以此为前奏,依托西客站和轨道中转站建设,突出西站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地位,逐步实现兰州商圈西进,进而影响到这座城市商业、居住和人口布局。

  “友谊饭店在西站的落幕,是宣告一个商业模式的终结。”

  历经51个春秋,曾经名耀一时的“老字号”——友谊饭店在一道指令下关门歇业;而此前半个世纪,作为兰州国字号接待服务单位,谁也未曾想到这里会因一家私企的入驻,改变周围整片地区未来的商业格局。

  10月9日,距离友谊饭店正式关门过去21天,透过西津路上车水马龙的繁杂,那一排浅绿色调的宾馆大楼依旧矗立,不过缺少了昔日往来的高朋贵客,宾馆大门紧锁,只留一小缝隙供人出入。

  “友谊饭店落成后的近三十年里,一直是兰州最早的涉外宾馆。”73岁的老员工李明记得,最初叫做“外国专家招待所”的这里,是几十年不变的“红利企业”。在这位古稀老人眼里,“友谊饭店在西站的落幕,是宣告一个商业模式的终结。”

  由国企变为私企,停业后的友谊饭店面临彻底改造。对于年仅25岁的李霞来说,即便合同双方约定以后“优先录用”,但她还是不免担忧。“企业转制,对我们就是一次挑战,担心以后在这里继续办餐饮,生意会越加难做,而国企的那份优越感或将不存。”

  10月9日,记者见到她时,李霞正在一个原先用来提供足浴的小房里领取“补贴金”,拿着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她还风趣地说,“在这个洗脚的地方,才真实感受到这家老饭店已经洗牌。”

  “今后,依托‘国贸中心’打造商业聚集区,是升级西站商圈的最佳契机。”

  自9月份起,友谊饭店进入“兰州国际商贸中心”时间。

  这个时间,让留守的小张应接不暇。“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办理劳资手续,光是盖章,一天就要加一次油墨。”

  参与“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项目引进的七里河商务局一负责人介绍,2010年,作为国内一流外向型商业集团,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东百进驻兰州,相中的“宝地”便是友谊饭店连同周边建兰路市场在内的110余亩土地。

[nextpage]

  当年7月,兰州市政府和东百集团合资成立“兰州东方友谊商贸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项目由此开启。

  整个项目由一座五星级酒店、一个百货购物中心和一个兰州企业总部“三位一体”的高层写字楼组成,此外,还囊括一个设置在地下的农贸市场,总投资45亿元,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而更让一位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感到兴奋的是,高达378米的主楼,如若建成,将刷新我省乃至西北地区纪录, 成为这个项目最惹眼的亮点。

  但兰州商务局副局长杨进龙最看重的并不是“第一高楼”。他介绍说,未来的“国贸中心”,将成为我省最大的集零售、餐饮、娱乐、金融、商务、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综合商业业态;再加之实力雄厚的福建商业巨鳄,可一解兰州多年来大型商业发展资金匮乏的瓶颈,以至用“崛起”二字来形容今后“国贸中心”在西站的地位都不为过。

  杨进龙说:“今后,依托‘国贸中心’打造商业聚集区,是升级西站商圈的最佳契机。从长远来看,更是整个兰州商圈西进,带动兰州西片区发展,实现城市居住、商业均衡布局的前奏。”

  “届时的西站可通过人流、物流汇集,为‘商圈西进’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国贸中心”到“商圈西进”,西站这一区位担当的任务顿显艰巨。

  在兰州城建规划院规划师樊明看来,西站坐中四联,东接城关,西连西固,南通临洮,北邻安宁,对于西片县区发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令这位设计师关注的是,未来西站,除了“国贸中心”带来的直接商机,更有一系列建设风潮,将由此掀起一轮轮人流潮,“而人流所在,也是商机所在。”

  从今年初开始“地质勘探”,全长26公里的兰州轨道1号线从东岗出发,沿经城区主要节点,中转站正是西站。兰州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李鸿飞教授甚至断言,“未来这条地下主干道,就是一条经济‘聚集线’。”

  而汇集在西站这个节点的经济“聚集线”又岂止一条。

  根据规划,随着秦王川新区初具规模,老城与这个“新兰州”相通联的三条快速通道还是将终点落在西站;而从国家战略出发,为突出兰州在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未来的铁路西客站将变成汇集10条铁路大动脉的客运一级站。

  “未来几年,当陇海客运专线,兰新第二双线等高铁、专线全部汇集于此,这个交通枢纽年发送旅客量将达到3500万人次,是现在兰州火车站的5倍之多。”省政府参事、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宋建业认为,“届时的西站可通过人流、物流汇集,为‘商圈西进’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的西站,要依托‘国贸中心’走向稳固发展的商业区,还面临种种压力。”

  基于这些美好憧憬,友谊饭店的转制就愈加紧迫。

  从上世纪90年代日渐突显其商贸功用,西站——这个地处城乡接合地带的区域就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如一位城建设计师所说,“无论从基础建设来说,还是从商业环境来谈,当前的西站,要依托‘国贸中心’变身稳固发展的商业区,还面临种种压力。”

  兰州市经合局一位负责人也直言,“这甚至和整个七里河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

  由于地处安宁、西固与城关连接地带,有人将七里河戏称为兰州发展的一柄“哑铃”,“看似有力,若不奋力举起,就只能冰冷地放在那里。”

  甘肃省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郝建林说,相对于城关,七里河要在商业竞争中分得一席之地还任重道远。“2005年,七里河和城关GDP相差100亿,到如今仍相差八九十亿元。就算人均收入,甚至在西固、红古之后,相比城关,差不多人均少了600多元钱。”

  当然,郝建林也指出,随着未来交通条件的改善,再加之配合三滩等地改造,七里河应逐渐具备底气。

  而根据去年出炉的《七里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西站为中心,七里河的发展目标正是“高新产业与现代商业同步,逐步打造成兼有生活居住职能和第二市级中心职能的综合性功能区”。

  该区发改局一位负责人说,“从‘国贸中心’的引入,很容易想到七里河自建国以来的三次蜕变。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作为城关中心区与西固石化城、安宁科教城的过渡地带;进入80年代,逐渐走向以机械、轻工为主的初步工业化格局;但随着改革日益深入,相比其他县区,发展后力不足,于是有了这次‘详细规划’,简单概括,就是建成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洼地’,成为兰州的‘副中心区’。这也是为何市区两级政府以‘国贸中心’来搅热西站的关键所在。”

  但他还是对西站商圈的发展不无担忧。“这里的环境常年未得到有效改善,担心配套建设跟不上会让‘国贸中心’遭冷遇。”

  “尽管如此,一路向西,转移兰州商圈,已成为不争的题中之议。”

  9月22日,兰州一些地产人士“围炉对话”,以聊天方式阐述了各自对今后“地产板块”变迁的看法。

  有人就对西站投去关注的目光。兰州震旦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杜亚峰断言,未来兰州商圈将向西转移,房产升值潜力可见一斑。但也有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