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7-07 10:33 浏览量: 1341
访大陆希望总裁陈斌

    1978年启始的改革开放,为60年代人打开了自由成长之门。没有辜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60年代人创造的发展空间,向60年代人看过去,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精英。

  60年出生的陈斌说,60年代给了我们生命,70年代给了我们理想,80年代给了我们精神,90年代给了我们韬略,21世纪给了我们世界!

  我们向陈斌看过去。20余年弹身一挥间,从不屑于世俗金钱的文学青年,到涉足商界,再到一步步成长为执掌大型企业集团的优秀企业家——从他的人生之路,我们看到了60年代人创造现代中国的缩影。

 

  弃文从商 迟到的商业热情

  196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陈斌,自小就勤奋好学,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后,又继续在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虽然后来投向商界,不过,年轻时的陈斌,仍然与身边的同学们一样,是一个单纯、冲动的文学青年。读研究生以前,他满脑子里思索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或者诗人,书生意气,指点江山。

  陈斌说,他们那一代文学青年,当年什么梦都做过,唯一不做的就是经商梦。对于那些最终走上商业道路的文学青年来说,必定有一些记忆深刻的事情触动了他,点燃了他的商业激情。

  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陈斌才有了经商的概念,此前满脑子全是关于文学的理想,当时构想的,以后不是当作家就是当诗人,怀着浓重的指点江山的情怀。和其他文学青年一样,陈斌看不起商人,觉得商人满身铜臭。

  然而,改革开放的洪流,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与观念,也把陈斌和他的同学们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最前沿。他们接触到的,不再仅仅是朴素的文学理想、单纯的人生道路,共和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需要正值青春年华的陈斌们投身进去。

  “文学,不能创造社会需要的全部财富。”陈斌和他的同学们终于意识到这一点。改革开放,点燃了陈斌“迟来”的商业热情。

  文人的个性是敢想敢做,一有冲动便要立刻行动。当时校园渐渐兴起了一股经商风,很多人开始摆摊卖书和衣服之类的日用百货。“我想我堂堂一名研究生,不能和他们一样,要做就要做有品位、更有价值的事情。”陈斌很快找到一个机会,出版业正值兴旺之时,因为日语好,他开始做翻译,并成立公司,不久便做到了成都规模最大的翻译公司。

  从此,陈斌象鲁迅弃医从文以笔救国一样,弃文从商,用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与身边的60年代人一起,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现代中国。

  60年代人不怕失去

  第一次创业时,陈斌没有考虑过:没有业务怎么办?要是欠了大量的债务怎么办?他只是凭着本能的冲动和感觉投身商海,抓住机遇成长起来。“文学青年往往看见前进的路上只有鲜花和彩虹,而忽略了有鲜花也有坟墓,如果辨证地看,是坟墓上盛开着鲜花。”很多年后,陈斌用诗人般的语言总结最初的狂热。

  1996年,大陆希望集团创立,陈斌作为创始人之一,带领着这艘巨舰,开始了新的征程。

  终有一天,陈斌看到了鲜花下面的坟墓。因为偶然的机遇,大陆希望涉足了赖氨酸市场,对市场进行粗略分析后,觉得需求量会持续上涨,于是大量进货,甚至囤积,谁知赖氨酸市场突然暴跌,损失惨重。这次失败的影响极其深远,直接改变了大陆希望集团的业务结构,导致集团至今不单纯地做任何贸易。

  陈斌深刻铭记了失败带给他的教训,但是,这并没有磨灭这位60年代精英的开拓性、创新性和燃烧的热情。

  此后,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陈斌以经营实践为触媒,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先后提出了“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的思想”, “放权放权再放权,监督监督再监督”的管理原则, “勤勤恳恳做事、堂堂正正为人、建设优秀团队、追求业绩卓越”的团队建设座右铭,制定出“定位追赶,重点突破,局部创新”的研发策略,“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的市场策略,“以速度冲击规模,以智慧创造差异,以集团化整合资源”的竞争策略,提出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领域全方位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以不拘一格的市场手段取得一个个突破。带领着大陆希望翻越一座又一座成功之山,陈斌与大陆希望共同成长起来。短短几年时间内,大陆希望,从电子、机械做起,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综合发展的道路。当年的文学青年,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为社会创造着大量的税收、就业与财富。

  6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成长的岁月依旧清贫,但他们的青年时代充满着激情与理想,并怀有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他们伴随着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成熟,不断演绎着生命的高潮。

  陈斌说,他们这代人从来不怕失去什么,所以才有勇气完成每一次激烈的人生剧变。

[nextpage]

  摸着石头过河 创建家园国际

  讲60年代人“不怕失去”的精神,讲陈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的一个杰出作品不得不提,那就是成都家园国际酒店。一直想成为诗人的陈斌,把家园国际写成他人生最满意的一首诗。

  2002年,希望集团决定涉足酒店业。此前并没有酒店业的经验,因此,家园国际从诞生那天起便饱受质疑和争议。和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30年一样,家园的经营和发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和许多摸不着石头略显踉跄的企业不同,家园总能摸着石头趟过激流。

  此后,家园国际酒店在荒芜一片、杂草丛生的机场路边拔地而起。外界纷纷投以质疑的眼光,并将其嘲笑为“农家乐”。

  某高校教授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将大陆希望进入酒店业列为反面教材,并告诉学生:“房地产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位置,而酒店业成功有两个铁律,第一是位置,第二是品牌,你们看家园国际酒店,它具备哪一点?什么都没有,失败难以幸免。”

  同中国民营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轨迹相似,此前没有任何酒店业经验的家园国际酒店开始摸寻自己的垫脚石。陈斌亲自接手,揽下家园国际酒店总经理一职,酒店的大小事务他都亲力亲为,就连每日晨会也天天参加。

  一年内,在“门外汉”陈斌的领导下,家园却出乎意料地在成都酒店业内迅速崛起。开业当年即赢利并被评为“成都市十佳新锐企业”,2004年11月,更是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五星级酒店,从试营业到获评五星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家园成为成都酒店业迄今为止竞评五星级速度最快的酒店。

  之前所有的质疑者顿时噤声。曾经将家园列为反面教材的教授,时隔两年后找到陈斌,惊诧地询问其中原由,并邀请陈斌到课堂上为研究生上课,讲其成功的原因。

  顶级酒店的鉴赏家

  从十年前开始关注酒店和旅游行业开始,十年间,陈斌几乎住遍了全世界各地的顶级奢华酒店,从阿拉伯之梦的七星级迪拜泊瓷酒店(BurjAl-Arab),到创建于百年前的巴黎丽兹酒店那一剂“家”的毒药,那些和酒店有关的旅行成为他的珍藏,在记忆中历久弥新。陈斌说,“喜欢登山的人,因为山在那里,就要去征服;喜欢马的人,遇到汗血宝马,就想要拥有;喜欢酒店的人,视一家好酒店为艺术品,会因为想要一睹它的全貌,不远万里飞去地球另一边。”酒店对于陈斌来说,早已不是在某个城市的临时住所,而是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城市性格的展示。

  三重身份铸造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