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9-11 12:48 浏览量: 1343
保定鱼王银都董事长陈爱军的创业历程

  【人物背景】

  他16岁开始学厨,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

  他五年一跨越,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创造着人生和事业的辉煌。

  他从一个万人左右的小城镇走出,跟随他一起走向成功的还有几百名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弟子。

  他凭借好学、勤学、苦学的“钉子精神”成为厨师界的新星,又依靠高超的厨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创造性推出全鱼宴、“鲜”字文化菜等系列菜肴,将白洋淀特色饮食提升到一个文化艺术的高度。

  他一个人曾经拥有九个社会角色:特一级厨师、烹饪大师、国家高级技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保定餐饮人才培训中心校长、保定市餐饮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烹饪协会副会长、保定市政协委员。每个角色后面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就是被誉为“保定鱼王”的明星厨师、现任保定市银都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爱军大师。

  1981年—1985年 小县城打工学艺 勤苦练赢得机会

  白洋淀,一个距离保定市45公里的小乡镇。这里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这里是风景秀丽的“北国江南”,这里是物产丰富的“华北明珠”。

  1981年,时值16岁的陈爱军在安新县供销社开的小饭馆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开始只是干记账、扫院子、掏炉灰、活煤这些杂事,后来开始和面、炸油条、烙大饼,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改刀切菜。那时候,他每天除了切所有饭馆要用的菜之外,还要切几十张饼丝,拿刀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每天早上4点半上班,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等客人走完了,收拾干净才可以下班。

  当时饭馆的条件十分艰苦,“夏天热的够劲,冬天冷的够戗。”冬天,陈爱军的手被冻得像包子,耳朵也冻得长痂,家里的大姐见了心疼得直掉泪。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陈爱军一干就是五年。五年中,他每天勤勤勉勉地跟着老师傅学做菜,同时也更加用心地把分内的事情做好。那时候,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手上、眼力的准确度了。比如,掐起一块面烙一张大饼,饼熟了一称定是二斤;手抓肉丝炒菜,一把肉丝一称就是三两半。真正做到了眼是星,手是称。

  那时侯书见的少,要创新菜的做法和种类只能靠自己琢磨。陈爱军每天睡觉前总是在脑海中不断想象着做菜的新花样。勤勉上进加上良好的悟性,陈爱军进步很快,赢得了老师傅们的赞赏和喜爱。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1985年,保定市地区供销社组织了“烹饪技术考评大赛”,陈爱军在县供销社领导和师傅们的推荐下,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了比赛。大赛中他的出色表现得到区供销社领导的好评,在70多人的考场上他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与厨师有关的证书——三级厨师证书。

  这次大赛是陈爱军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久后,市供销社领导通过县社将他调到了保定市白洋淀餐厅工作,那时陈爱军年仅20周岁。

  1986年—1990年 参加培训精进厨艺 四年考下三个证书

  到白洋淀餐厅两个月之后,陈爱军又赶上了一个好机会。他幸运地参加了河北省举办的厨艺培训,为他们授课的是当时餐饮界久负盛名、具有全面能手称号的名厨徐嘉瑞先生。接触到新鲜知识和技术的陈爱军,像贪吃的孩子一样,更加刻苦努力地徜徉于厨师行业的广阔海洋。

[nextpage]  每天早上6点起来去教室背理论,上午8点到10点听老师讲理论课,然后步行四十分钟到酒店实习。下午2点开始观摩老师示范做菜,随后自己操作,下午5点结束。每天晚上6点以后,陈爱军要求自己去教室把一天学的理论默写一遍,写完一般已经是深夜12点了。

  有时候还要练习雕刻。记得有一次他用土豆雕刻月季花,每朵花都要削得像纸一样薄。他一边琢磨一边练习,等到刻得自己满意了,一看表,已是凌晨3点。同住的舍友说起陈爱军,都说他即便是睡觉的时候还在背菜的特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陈爱军的厨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结业考评中,陈爱军又凭借扎实的理论和娴熟的技巧给老师和省里的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0多个参加培训的学员中,有两人被评定为“二级厨师”,其中一个就是陈爱军。

  1988年,陈爱军拿到了“一级厨师证书”,当时他23周岁,离要求的28周岁差了5岁。

  1989年,陈爱军考取了“特三级厨师”。

  1991年,“特二级厨师”。

  1993年,经过3天3夜没合眼的苦战,陈爱军拿到了有关厨师的最高级别证书——“特一级厨师证书”。

  在对厨艺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中,陈爱军已然把他挚爱的餐饮事业与自己的生命紧紧联系起来了。

  1991年—1995年 搞培训为人师表 劳心神培养人才

  从1986年开始,由于市区供销社的餐厅接待并不多,陈爱军经常没什么事。他就有了开办厨师培训班的想法。当时一个“一级厨师”的称号已经让陈爱军在保定市厨师界小有名气,前来学习厨艺的人络绎不绝。慢慢的,陈爱军的厨师培训班规模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前来。尤其是1990年,他培养了一大批现在小有名气的厨师人才。

  当时,为了节约学员出师的时间,陈爱军在培训班上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的培训班24小时开放,学员们白天上课、晚上自习。教室不够用,部分学员前半夜学习到3点回去睡觉,另一部分学员就3点起来学习。陈爱军和另外一位师傅也跟着学员们轮班值守。

  陈爱军在教导弟子时,以“先立厨德、后学厨艺、再创厨绩”为宗旨,提倡厨德比厨艺更重要,所以他培养的弟子无不德才兼备。

  1999年,陈爱军在原来培训班基础上创办“银都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00年4月,学校发展成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保定餐饮业人才培训中心,三年间培养来自各地的餐饮人才上千人。

  陈爱军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他颇为感慨地说:“自己最大的成就感还是来源于培养了一大批厨师人才。”他从一个只有万余人的小城镇走出来,经他培养、来自白洋淀的厨师人才就有500多人,还有来自市里、省里其他地方的。这些人现在分布在各个城市,都成了大饭店的厨师长、总厨。还有的学员,连家里人都管不了,经过他的培养和调教,也成为了一个拥有一技之长、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厨师人才。为此,陈爱军感到由衷地欣慰。

  1993年,陈爱军将培训学校移交给他人经营,自己则转向餐厅的经营与管理,到保定市棉麻公司下属银河宾馆担任副总经理,餐厅总经理一职。

  1996年—2000年 办餐厅首次创业 求创新铸就辉煌

  1995年,经过一年的筹备,陈爱军自己创办的银都大酒店开业,自此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银都酒店从一开始,就打出了鲜明的白洋淀特色。怀有浓浓水乡情结的陈爱军充分发掘和利用白洋淀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特色饮食,使银都酒店赢得了货真价实、口味鲜、品质好的良好口碑,在保定餐饮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是,也就在这时,粤菜、川菜等南方菜系大举北上,鲜活、刺激的口味一时成了食客盘中新宠,固守着传统菜肴的保定餐饮业略显暗淡。为了扭转不利局面,陈爱军带领团队苦苦思索求变。

  终于在1998年,经过多方考察、钻研,陈爱军推出了白洋淀风味的“爱军全鱼宴”,将银都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爱军全鱼宴”利用白洋淀水产丰富的天然优势,充分在“鱼”字上做足功夫。无论冷菜、热菜还是小吃、主食都以白洋淀淡水鱼为原料,经过传统抑或创新的烹调技法,烹制出风味独特、造型精美的鱼肴,曾被评为“河北名宴,”也成了银都大酒店的特色品牌。他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保定鱼王”。

  1999年,陈爱军和他的团队在“全鱼宴”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了“鱼类泡饼”系列、“鲜”字文化菜等特色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