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9-26 16:16 浏览量: 1341
张天福:品茶,品位,品人生

  人品如茶品,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精神境界。张天福一生与茶结缘,在他身上,蕴涵着茶的灵韵,茶的精神。从青春年少立志的以农报国,以茶兴国,到耄之年依旧生命不止,探索不息。那一缕幽远纯净的茶香正象征着张天福淡泊宁静,默默耕耘的人生。

  (1910~ ),福建省福州市人。80年代任福建省茶叶研究所顾问、省茶叶学会顾问、并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及机械研究的科研课题,多次担任全国名茶评选会议评比委员会副主任,参加福建花茶研究协作课题的技术指导。

  主要论著有:《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1937年)、《福建茶业复兴计划》(1939年)、《发展西南五省茶业》(1939年)、《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1955年)、《揉捻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影响的初步研究》(1962年)等。

  他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十大茶叶专家之一,且是惟一健在者;他已经96高龄,但直到现在每天晚上还要忙到12上,早上6点起床;他是福州人,出身名医世家,却违背父母意愿考上农学院;他提出中国茶礼的内涵“俭、清、和、静”;从1932年至今,与茶结缘74年……他就是张天福,中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被尊为“茶界泰斗”。

  立已立人强国强种

  张天福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是张家的独生子。中学毕业时,父母希望他能承继祖业,攻读医学,将来成为一代名医,而张天福却另有考虑: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万事以家业为本,福建有“茶、纸、木材”三大特产,自己将来要成为复兴农村的“带路先锋”。

  源于这一理想抱负,20岁那年,张天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那时,中国内忧外患,目睹国家的贫穷落后,振兴民族的意识激荡着年轻的张天福的心。张天福立下誓言:立己立人,强国强种。“立己立人,就是自己要站起来,还要帮助同胞站起来,挺直脊梁,不当亡国奴;强国强种,就是华人是世界强种,绝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一定要强大起来!”

  当时,邹韬奋先生领导下的《生活》周刊积极宣传抗日,传播马列主义,张天福长期订阅周刊,深受影响。周刊对经常订阅杂志者赠送《生活日记》,并可在封面烙印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张天福把“立己立人,强国强种”寄去,由周刊将此烫金烙印于《生活日记》封面。这本日记本伴随了张天福一生。

  “9·18”事变后,张天福和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投身于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运动。为了让所有自己熟悉的亲友同胞不忘“9·18”的耻辱,张天福印制了“蕴爱国之热诚,作复仇之准备”的信笺寄给亲友,以唤起大家的抗日斗志。为了进一步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张天福与金大国术社全体同学决定为抗日义勇军募款。

  张天福将义演的场面拍摄成照片,在照片写上“立己立人,强国强种”寄赠友人,以激励同胞爱国之志。这帧照片后来遗失了,想不到事隔70年,2000年6月竟出现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福州旧影》一书上。

  用“9·18”为揉茶机命名

  1931年前后,张天福多次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中国茶农扎着长辫子、裸着上身赤脚在地上揉茶的照片,深受刺激。他想:如果能设计一台机器代替赤脚揉茶该多好!

[nextpage]  1940年,张天福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担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时,最早设计的揉茶机是双桶式双向推拉型。试验中,张天福感到还不够省力,接着设计出单桶式的圆桶、方桶揉茶机各一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圆桶的更省力、方便,揉捻的茶叶条形较紧结。设计揉茶机的想法萌生于1931年,而1931年9月18日又是“国耻日”,张天福便将揉茶机命名为“9·18揉茶机”,希望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9·18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历史!

  1941年,“9·18揉茶机”由福建示范茶厂开始定型生产,并由福建省茶业管理局首先定制20台发给茶区茶农使用。从此,中国茶叶加工生产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张天福继续研究改进揉茶机工艺。1953年,他与同事进一步研究,将“9·18”揉茶机揉盘、揉桶改为双动的“53”式揉茶机在红茶区推广。所谓“双动”就是推拉时上面和底下揉盘同时动,形成双动,这样十分省力,揉茶速度加快,揉捻效果更佳。第二年,又将揉茶桶改小,使它适合于绿茶、乌龙茶区推广运用,此机被命名为“54式揉茶机”。新揉茶机的推广运用,极大地提高工效,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当时的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部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每天到小溪里洗澡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从福建省农业厅退休的张天福,为发挥余热,到寿宁县去指导茶叶生产。这一去就是9年:“我当时发现寿宁休叶品质很好,但却制作 不出好茶叶,就想去那里找找问题。”在寿宁县一个叫犀溪的偏僻地方,张天福与寿宁绿茶结缘。

[nextpage]  1986年,寿宁绿茶荣获全国绿茶评比第一名,张老告诉记者:“那次制作茶叶,我是全程跟踪,从采摘开妈,一条龙的指导,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后,只要认真做,是可以出发茶的。”

  那时张老已经70多岁的年纪,但身体还是很好,习武生涯给了他一个强壮的身体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