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15 17:03 浏览量: 1337
访杭州名厨,迷宗菜的创始人胡忠英

  胡忠英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调技师,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中国烹饪协会理事,杭州烹饪协会副会长,杭州酒家总经理。温文儒雅,厨艺精湛。自1990年以来,他创立了兼容中餐各大菜系的“迷宗菜”新理念,积极鼓吹,带头实践,引领着菜系融合、菜品创新的潮流。以下是对胡忠英大师进行的专访。

国际烹饪艺术大师胡忠英

  记者:您是美食家也是艺术家,在您看来,杭帮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胡忠英:在八大菜系中,杭帮菜制作精细,清鲜爽脆,淡雅细腻,正是将孔子的“食不厌精”发挥到了极致。“清淡”是杭州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也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趋势。杭州人在做菜的精细上下足了功夫,这跟杭州的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杭州地处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气候温和,水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河汉密布,物产丰饶,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无不为烹饪提供了殷实富足的原料,比如吃杭州人酷爱吃笋,被认为是“蔬菜中第一品”,笋的吃法就很有讲究,春夏之交食春笋,夏秋之交食鞭笋;十月之后则食冬笋。

  记者:您认为,杭州美食与杭州这座城市有什么关系?

  胡忠英:杭州自唐代已成为“东南名郡”,唐宋以来,经济繁荣,名人云集,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后,使南北烹饪技艺进行了大交流。在此基础上,杭州菜扬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之优势,吸收北方的烹饪技艺,融合西湖胜迹的文彩风貌,“南料北烹”,“口味交融”,逐步形成了其独特风格。此外,杭州菜跟历史上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有不解之缘,这一点从全国来讲,也是很难得的,像白居易,苏东坡,袁枚等等名士,都跟一些耳熟能详的杭州菜有着密切的关联,并留下来大量传世的诗词歌赋。 杭州菜是本地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各种要素的完美呈现,通过杭州菜能吃出杭州数千年的文化,如我们正在筹建的杭帮菜博物馆,在筹建过程当中,收集到了很多的资料,像白居易,他在杭州期间,留下了一千多首有关在杭州饮美酒,品美食的诗词,离开了杭州以后,他就如同断了文思,酒都不沾了。

  记者:我们知道,您曾主持操办了“满汉全席”、“仿宋寿宴”、“乾隆御宴” 三次国际盛宴,您是想通过这些盛宴传达怎样的一种饮食文化?

  胡忠英:“满汉全席”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久负盛名的,那次是应几位日本客人的邀请,我们也想借机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客人吃了之后都赞不绝口。后来又有几位日本客人找到我要为他们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祝寿,指定要吃仿宋寿宴。我们通过大量查阅《梦梁录》等详尽描写南宋杭州美食的历史书籍,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风情民俗,设想当时的人会选用怎样的原材料,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搭配哪些调味料。此外,像我们南宋官窑博物馆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食器,也为我们按图索骥还原南宋菜提供了条件。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迷宗菜”的创始人,从创始到今天,“迷宗菜”是怎样做到延续和创新?

  胡忠英:杭州美食有很久远的历史,老底子有36个传统名菜,经过创新,现在有48个杭州名菜,这就需要有一批功底扎实,德高望重的优秀企业和大师来承担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杭州酒家是一家声名远扬的百年老店,当下一些走时尚平价路线的精品餐馆很受追捧,而我们认为什么是时尚,坚持做自己就是时尚,一直以来我们主打的就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杭帮菜,义不容辞地应当承担起继承和发扬杭帮菜的重任。创新不是简单的1+1,创新也要名正言顺,是原材料创新,还是口味创新,或者是烹调方法有创新,都是有套路,有说法的,是传统,材料,营养,口味各要素的综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