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24 16:22 浏览量: 1337
开县人邓文忠的餐饮创业成功故事

  出生在开县陈家镇的邓文忠,为了出人头地,先后经历了3次创业失败,有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再创业,最终闯出一片新天地。

  贫穷是对家乡最深的印象

  1966年,邓文忠出生在开县陈家镇,他对家乡最深的印象就是贫穷。

  当时的开县,交通闭塞,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8瓣,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和众多孩子一样,邓文忠未能如愿考取大学,随后参军入伍,两年后退伍回乡,在当地供销社任职,但不到1年,邓文忠就失去了这份工作。

  朝不保夕的生活让他打定了主意:自己一定要成功。

  两度创业血本无归

  邓文忠带着仅有的几万元钱,远走云南,踏上了创业之路,不料却经历了3次创业失败。

  初到云南,邓文忠在昆明开了一家餐馆,将5万元钱全部砸了进去,不想开业之后,食客寥寥无几,不出数月关门,5万元血本无归。邓文忠两手空空,回到开县老家。

  1994年,邓文忠又筹了几万元钱来到河北,开起餐馆,但食客们纷纷赊账签单,每天收的钱还不够买菜,邓文忠毅然放弃餐馆回到开县,数万元又打了水漂。

  两次失败之后,他得出结论:隔行如隔山,自己没经验、盲目投资,摊子铺得太大,又不能适应某些潜规则,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次创业又告失败

  两次外出铩羽,邓文忠回到开县,干起了服装和副食批发生意,回忆起那段日子,邓文忠总反复说一个字“苦”。每次进货,100斤一袋的白糖一共要好几吨,都要自己扛到仓库去,扛了一整天一半都没扛完,眼看天要下雨,邓文忠说那时他看着门口堆着的几吨白糖,想哭。

  干服装生意时,他在岳母家里挤着住,当时小舅子又要结婚,急着用房,两人关系很僵。岳父岳母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看得出,老人家心里也不高兴。邓说,那段日子他的心里最不是滋味,出去看客户脸色回家看他们脸色。最后,邓文忠再次放弃了稳定的服装批发生意,第三次创业又告失败。

  经营小吃创业成功

  1997年,邓文忠带着老婆进京,这次他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只选择了北京朝阳区一居民小区附近的仅30平方米的小店面,经营成都小吃,家常小菜。就是这个仅30平方米的小店面,成就了他创业的梦想。[nextpage]

  邓文忠称,他最开始是蹬着自行车买菜,天不亮就蹬着车,横穿半个北京城,就为了买到便宜几分钱的新鲜菜。生意日益好转,自行车换成了三轮车。

  如今邓文忠的采购车已经是小卡车。

  现在,邓文忠拥有7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两家高档酒楼。700多平方米的酒楼就是在他30平方米的店面上原址扩建的。2001 年从30平方米扩建成150平方米,2003年不仅将店面扩建到700平方米,又在相距仅1公里的地方,开起了一家100余平方米的酒楼。

  “我想在北京创出开县品牌”

  成功之后,邓文忠却冒出了新的想法:他要开辟新的经营项目,将餐馆赚来的钱,分流投入到其他领域。

  年薪20万请职业经理

  如今邓文忠的两家酒楼日营业额都稳定在1.5万元左右,100余开县人在他的酒楼中从事各种工作。但邓文忠又在河北建起了一座学校,继而又开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加工重庆特色卤菜。最令人称奇的是,邓文忠居然开起了投资咨询公司,提供管理咨询企业策划,他还为公司聘请了年薪20万的职业经理。

  对于未来,邓文忠坦言,他对未来从没有规划,目前做的就是安心经营好手上产业的同时,紧盯市场,跟着市场的动向决定自己行动。

  开县人要在京城搞品牌连锁

  说起“成都小吃”,在北京开县人发家致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邓和众多同乡多方商议之后,决定换掉这个名字,其原因有二,一是成都小吃这个名字不符合商标法规定,二是开县人在北京的餐饮界已经打出名气,是该有自己品牌的时候了。

  为此联络处已经召集在京的餐饮老板开了几次会议,商议店名。目前店名还没有定下来,可以确定的是开县在北京的餐饮业将组建公司,形成一个品牌,以连锁店的形式,统一培训服务员,统一配送物资。让人们不管在大街小巷,只要一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开县人开的馆子。

  “钱是个数字,重要的是观念转变”

  邓文忠说:“盲目让我失败,是开拓让我成功,现在我明白了开拓才是硬道理。”

  邓说:“开第一家餐馆时,就直接进入了高档酒楼的竞争当中,人家发展几年了,自己却才开始,焉有不败之理。在北京30平方米的店面却不断发展开拓,反而成就了700平方米的大酒楼。”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上,都要想着开拓进取,这也是他将资金分散到各个领域的原因。

  邓文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怕吃苦,以后如果投资失败,自己还能够吃苦再创业。“怕吃苦者永远吃苦,不怕吃苦者吃一时之苦。”邓文忠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两万开县人京城卖小吃

  开县驻京联络处负责人刘仁阶告诉记者,目前开县人在北京开的大小餐馆约有1800家,近两万开县人在京从事餐饮业,大部分是以成都小吃命名,主要经营面、米线、家常炒菜。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拥有高档酒楼、百万身家的大老板。有的还办起了学校,做起了房产,搞起了资本运作。开县人何以能在北京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小本经营为成功之道

  邓文忠用他的经验告诉记者,开县人踏实肯干、选对了路子。

  初入京城,务实的开县人都放弃繁华街道,将店面选在居民区附近,更针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另外餐馆经营规模小,几十平方米一台炉灶即可,买菜跑堂都是自己干,投入小,见效快。

  “一定要走出来,到处看看”

  说起外出创业,邓文忠想告诉重庆的创业者:“一定要走出来,到处看一看,感受大都市的快节奏,感受大都市的企业文化。”

  这一点,邓文忠感触颇深,他的食品加工厂准备和家乡的企业合作,他也和几个家乡企业的老板沟通过,让他失望的是很多人观念闭塞,不愿意跟他合作,不愿意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参与竞争。

  邓文忠说:“钱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人的观念转变。许多人害怕风险、担心失败,不敢走出固有的生活,也就不会有收获,封闭别人就等于封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