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1-25 16:19 浏览量: 1337
广东名厨陈志江:运筹帷幄 决策千里

  陈志江是牛年出生,已是花甲之年的陈师傅已在社会上打拼了46年,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46年来他一直从事着同一份工作--厨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只服务了三家单位--爱群大厦、东方宾馆、绿茵阁,这在流动性很大、而且大多数是私企的餐饮行业堪称奇迹。短短20年间,绿茵阁从昔日82个餐位的咖啡厅发展成为全国拥有80多家分店,管理半径跨越2000公里的西餐连锁企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西餐行业的标杆。可以说绿茵阁制造了贵族西餐平民化的神话。

  提到广州最受欢迎的餐厅,“绿茵阁”会被很多人脱口而出,这家经营了20年的西餐厅,陪伴着一批又一批的广州人长大。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而言,20年来屹立不倒已是难得,而18年来一直是同一位大厨坐镇则更是罕见。陈志江就是这样一位罕见的大厨。

  简单:源于一颗平常心

  在绿茵阁见到陈志江师傅的时候,一件白色T恤,领口别着一支钢笔,简单而又随意,就像见到了邻家的叔叔。很难将眼前这位面容慈善,头发微白的长者与中国最大的西餐连锁企业之一——绿茵阁的助理总裁兼首席厨师联系起来。

  交谈中,陈师傅一再表示自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确实用“简单”二字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尽管绿茵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陈师傅功不可没,尽管公司对他也是尊重有加,尽管已经获得了数不尽的荣誉,但陈师傅仍然拥有一颗平常心,很少参加应酬,在企业也从不以功臣自居,更不会对普通员工颐指气使。无论对朋友还是对员工,他讲话时总是语气随和、语速缓慢,他认为“绿茵阁的发展,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我的作用”。

  尤其对陈师傅这位集能力、经验与荣誉于一身的烹饪界公认的大师而言,高薪挖墙脚的大有人在,但他依然端坐绿茵阁中岿然不动,实非常人所能做到。

  自信:开业以来从没有遇到对手

  西餐一向被认为是高层次的享受,在人们的思维定势里,似乎“西餐”和“高消费”是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绿茵阁的经营理念是演绎大众化的西餐文化,这就需要在原料采购、食物烹制和食品价格上表现出来,尤其对菜式要求不仅“美味”,更要“实在、实惠”。而这一重任就结结实实地落在了陈志江的肩上。陈师傅认为要做大众化、平民化的西餐,就要在西餐中加入当地口味,因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不遵循大众的习惯,做出来的食物再美味也得不到认可。

  中国的餐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千差万别,正所谓“众口难调”。好在从事餐饮工作40余年的陈师傅对餐饮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他认为做菜的关键是要抓住味觉,把握“味”的魅力。为了根据顾客的口味需求改进和创新菜品,陈师傅除了时时、处处动脑筋,经常倾听同行和客人们的意见外,他还常常去餐厅的潲水桶察看,看里面都吃剩了些什么,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菜品进行逐步调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8年来陈师傅一共开发出了1000多款新菜式,出新品率之高令很多厨师望尘莫及。在陈师傅的带领下,绿茵阁的美味西餐吸引了无数的食客,占据了广州西餐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自开业以来我们还没有遇到过对手!”陈师傅自信满满地说。[nextpage]

  忙碌:经营路漫漫 日夜求索之

  常言道,台前风光众人见,背后辛酸自家知。企业的成长和人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凯歌,都是在起起伏伏中发展起来的,陈师傅坦言,“自己也是在失失误误中一路走过来的,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不断学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管理理念瞬息万变,作为管理者,任何一方面知识的欠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或者埋下隐患。

  为了与时俱进,陈师傅活到老学到老,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他的生活很有规律,尽管喝早茶的习俗风靡岭南,但是他几乎从不喝早茶,因为“怕浪费时间”。他每天早起去公园跑步半小时,之后就是翻阅当天报纸了解时事新闻。晚饭后散步30分钟,睡前看半小时的书,了解资本市场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运用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中。2009年6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十章一百多条共计16000多字的法律条款,他硬是从头到尾研究了好几遍,然后将食品安全、食品标准等相关规定与绿茵阁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对照,不合格或者介于合格边缘的都坚决予以改正。此外,他还经常到高校去倾听教授们关于管理方面的讲座,每次都把教授讲授的内容和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也会把自己的感想、困惑与教授们交流,很多教授都对这位比自己年龄大的“学生”印象深刻。如果哪天你在某高校的管理讲座现场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听讲、认认真真记笔记,也许那人就是陈师傅。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陈师傅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并保持着年轻人般的活力。

  尽管已经贵为绿茵阁的助理总裁、首席厨师,陈师傅仍然低调而谦虚,为了不断开阔思路,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经验,他经常到做得好的同行单位参观学习,他每次去参观学习都随身携带着三件东西——纸、笔和相机,看到亮点或者值得借鉴的地方就随时用文字或照片记录下来,近几年下来,仅仅是关于五常管理法的照片就拍了200多张,为绿茵阁的运作、管理和人才培训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此外,他还经常参加餐饮行业论坛、到大学参加讲座,珍惜每次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并虚心向同行甚至小辈请教一些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如此胸襟不禁让人想起孔子的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平时,陈师傅除了到全国各地的分店巡视、指导新菜创作外,还非常关注企业的标准化作业,因为连锁企业要成功复制,需要做到简单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而标准化又是简单化和专业化的基础,对于连锁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陈师傅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原料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设想,并参与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和食品加工厂,实现了食品加工业与西餐的完美结合。以肉类和调味料为例,绿茵阁的肉类和调味料都是集中采购后,经过食品加工厂的统一加工再配送到各个分店。如此一来,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出品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连锁经营的竞争力。

  作为绿茵阁的出品领头羊,陈师傅还带头将各个菜式的制作步骤标准化,从扒类到炒饭的制作过程都是条理清晰、步骤明确。有了原料和调料的统一,厨师只需根据步骤进行一步步加工即可,出品的口味想不一致都难。现在,绿茵阁这只西餐航母已经成为国内西餐市场化创立者和西餐连锁化缔造者,可以说标准化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豁达:运筹帷幄 决策千里

  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陈师傅仍然精神矍铄,与人交谈也是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对很多事情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谈到经济危机对厨师的就业状况和薪资水平造成的影响,他却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看到了危机中的“机遇”,他认为“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企业可以做很多工作,重新定位自己的东西,按市场规律来调整运营,并进行低成本扩张。”

  企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一个好的大厨,不仅能给客人带来可口美食,也要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前景。日常工作中,陈师傅要求厨师们通过主料、辅料、调料等原材料之间的合理搭配来降低成本,如控制进口原料,多选用一些效果相近而又物美价廉的本地调料;同时,提倡原材料要综合开发,充分利用下脚料等。别看下脚料不起眼,用好了也能节约不少成本。企业方面,他认为面对困难一味退缩或只求保本都是错误的,要迎难而上,既要开源节流缩减成本,也要抓好质量和服务,以维持和开发新的客户群,关键是要建立一支能经受考验的优秀团队,加强系统管理,捕捉发展、投资新机遇,并规避各种隐形风险,最终突破危机的障碍,实现产业升级。

  当很多餐饮企业还在哀叹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时,绿茵阁已经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他们抓出品、抓服务、抓质量,还利用连锁优势集中采购原材料大大缩减了原料成本,也带来了令同行羡慕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贤相、厨师的鼻祖伊尹曾提出“五味调和”的政论,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兴衰如同国家的兴亡。市场经济大潮下,餐饮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的较量,身为绿茵阁助理总裁兼首席厨师的陈志江也展现出了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大将风范,可以说陈志江之于绿茵阁堪比伊尹之于商汤。

  陈师傅在26年厨龄的时候加入了绿茵阁,那时的绿茵阁开业2年多,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