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1-29 19:43 浏览量: 1339
高记大糖堆创始人高建新的创业历程

  高记大糖堆创始人高建新,从一张桌子、一辆自行车的沿街叫卖,到三轮车、小推车的固定摊点,再到租下的第一个门脸房;现在高建新已经建立了前店后厂的营业模式。高建新对于未来充满着信心,他要让自己家的糖堆儿成为像狗不理一样的百年老字号。

  45元钱和一辆自行车

  “高记大糖堆”总店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一号路,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火红的牌匾和窗口内的“糖堆儿树”相呼应,牌匾下方印着糖堆儿店创始人高建新的照片,除了这间店面,他还有2家分店。

  提到现在的成就,高建新一脸的平和,很难想象,当初他仅仅靠着一辆自行车、一个大衣架还有家里仅有的45元钱起家。高建新是家中的独子,30岁以前,他还是机床铸造厂里一位任劳任怨的普通员工。1987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和仅有1岁的孩子,高建新被单位以“旷工”的理由开除了,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当时的高建新想过很多挣钱的方法。1987年11月,天气渐渐转冷,为了节省生活费,高建新花了两块钱买回来一大捆废旧大衣架想当柴火烧。院里的邻居看见了,就问:“借我一个用,我把它烫上眼,正好能架着糖堆儿出去卖。”这句话却提醒了高建新,“最开始选择卖糖堆儿是因为觉得这一行不需要任何技术,小本儿生意,做到薄利多销并不难。于是就拿火筷子在衣架主干上烫几个眼儿,进点儿红果、白糖就卖上了。”在家里蘸了三四十支糖堆儿,高建新就骑上自行车到小关一带的胡同里叫卖。第一天的辛苦让他尝到了甜头,拿着这一天辛苦赚来的钱,他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1种口味和1000元学费

  高建新一再强调,这一行是“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当初“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想法在日后的实践中被彻底打翻。“看着简单,熬糖可是件技术活儿,火候掌握不好要么翻砂要么就煳了,只有糖浆晶亮蘸出来的果儿才诱人。”高建新边说边迫不及待地找出当年熬糖用的两个大平底儿铜锅,“一个四斤一个三斤,你掂掂,一般人都拿不动。”

  最初的实践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就说熬糖,火候掌握不好不是翻砂就是熬煳,直接影响糖堆儿的质量。“实在卖不出去,就把它们二次加工做成红果酱,一家人一吃就得一个星期,直到胃里泛酸水。”高建新回忆着初创业时的苦涩,“为创出自己的品牌,我闯东北、下河南、上北京、去山东,到处求师学艺,经过长期的反复实验、摸索,才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糖堆儿系列产品,后来人们经常说的‘糖堆高’就是我。”

  高建新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他好学、爱琢磨。“这两年走南闯北其实就是为了偷师。”高建新说,“有一次看到人家做巧克力糖堆儿,我就自己回去琢磨,怎么做也做不好,巧克力皮总是裂口。我就给了人家1000块钱学费,把这门技术学到手。”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终于有一天高建新的糖熬得又脆又亮,蘸在红果上又薄又匀,这时候再到街上卖,就是同时有六七家叫卖着竞争,他也不怕了,因为他自信,他的糖堆儿现在是最好的。

  为了与其他人区别,也为了扩大自家的影响,高建新做了一个一尺来宽、一米半长的布标,写上“高记大糖堆”五个鲜红的字,第一次为自己的糖堆儿亮出了品牌,这是1989年的冬天。

  而现在,“糖堆高”的徒弟贴出来的糖衣都像玻璃,隔着糖堆儿的“翼”,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人。[nextpage]

  一种糖堆儿一个专利一个品牌

  高建新目前已经开发出40多个糖堆儿种类,除了传统的红果、山药、豆沙外,他最擅长利用核桃仁、瓜子仁等坚果,葡萄干、蜜饯等果脯和各种水果在糖堆儿的造型上做文章。高建新觉得“想有特点,就应该把糖堆儿做成工艺品”。而他的这种“工艺品”理念,让“一种糖堆儿”成了一项专利。2000年对于高建新来说算是一个收获年,这一年,他发明的“实用新型涉及食品糖堆儿的结构形状”因为“易于包装,食用方便,讲究卫生,节省耗材,品种丰富,档次提高,有益促销”而成功申请了专利权。

  除了种类繁多、匠心独具外,高老板更是别出心裁地发明了速冻糖堆儿,也就是三伏天也能有糖堆儿吃,“冬天进货,把果子放到专门的仓库里,用同样的做法做糖堆儿,做完冻上,要卖时从冷柜里拿,等到顾客买到时,红果刚好化到能吃的状态,有的老主顾还特意三伏天打车来买我的速冻糖堆儿。”

  也在2000年,高建新为自己的“高记大糖堆”进行了商标注册,让“高建新”成为一个商业品牌。从一张桌子、一辆自行车的沿街叫卖,到三轮车、小推车的固定摊点,再到租下的第一个门脸房;现在高建新已经建立了前店后厂的营业模式。“1998年我搬到了赵沽里,那时光厂房面积就有1000平方米,同时开了4家分店,但好景不长,2004年事业遇到低谷期,赵沽里的厂房也要拆迁,2005年我将厂址牵到了现在的地方,也关了几个分店。”

  店面缩小了,不代表品质下降了,上世纪90年代,高建新对产品的把关就已经深入到红果种植的果园。在山东的沂蒙山区,高建新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长期的收购基地,一年中他要有很多次深入山中选择果园、预购果子,还会随时监督果实的成长状况以保证收购时的质量。

  1顿年夜饭和30年遗憾

  优质的原材料,“精雕细琢”的工艺,成就了这个糖堆儿品牌,也带来了不菲的销量。“现在还没到销售旺季,每天能卖出300多支,夏天淡季的时候,一天卖200来支也是正常的。”高建新说。“最高峰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能到3万元,那时候都懒得数钱。”

  年近六十的高建新一直有血压高的毛病,有时头晕得极为严重就要到医院输液。但就是一份对事业的热情不断补充着他奋斗的精气神,“卖糖堆儿卖了快30年,就没吃过一次大年三十的热饺子,不论推车卖还是在店里卖,过年都是夜里12点、2点收摊儿。咱天津人有句老话叫‘敦敦实实吃糖堆儿’,千家万户的百姓吃完年夜饭都愿意吃点儿糖堆儿消食,就为这个,我累,值了!”虽说为了事业值得,但是高建新谈到这,脸上还是透出丝丝遗憾。

  对于未来的事业,高建新说自己不打算拓展加盟店,“多年前就有人想加盟,我没同意。一是考虑到加盟店的品质没法完全把关;二来也在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早在10年前我就用我的名字注册了商标,这不,到明年3月份就该续商标了。有规模地拓展说着容易做着难,合适的店面不好找,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才是正道。”高建新对于未来充满着信心,他要让自己家的糖堆儿成为像狗不理一样的百年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