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1-04 16:35 浏览量: 1341
“胜记”老板温万年:为什么“胜记”能做20多年

  温万年,广州市饮食行业商会会长、广州市国家级酒家等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并且是广州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与越秀区政协常务委员。

“胜记”老板温万年

  提起“胜记”,老广州们几乎无人不晓,而“胜记”的老板温万年,作为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批领取营业执照的“餐饮个体户”,在跨越30年的风雨历程中,将只有6张台的竹仔大排档“胜记”打造成为一个名噪广州的饮食集团。温万年的生意生涯,仿佛就是广州私营经济30年风雨历程的缩影。他在饮食界首创海鲜即点即食而声名远扬省、港、澳。曾几何时,在“胜记”,竟然出现了雨天广州人打着伞排队、吃饭的场面。

  为什么“胜记”能做20多年?它是如何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以适应不同时期市场的变化与需求的?现在的餐饮环境与过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少经营者会整天叫苦叫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板?如何摆正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日前,就以上问题,温万年先生与记者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话。

  记:现在不少餐饮经营者动辄抱怨做餐饮太累,并发誓“下辈子”再也不会从事这一行。您在市场上打拼了二十多年,对此有没有同感?

  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餐饮业有1/3赚钱、1/3不赚不赔、1/3亏损,而在赚钱的那一部分,只有5%赚得比较多,而大多数都只是微利经营。与二十多年前比较,过去100元的营业额中,纯利一般可以达到13元。而目前由于各项成本激增,能做到5元就算是很好的企业了。所以,很多人“叫苦叫累”一点都不奇怪。

  由于种种原因,饮食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所以这个行业的投资人或管理层文化素质不高,而且也不太注重提升自己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往往采用“阿婆式”的家族化管理。但实际上,餐饮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员密度高、流程细,要运转自如,从某种程度上看,比指挥打仗还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企业都很难生存。而且企业越大就越“顶不顺”。

  但有压力并不意味着餐饮就没得做,关键在于你能否搭建好经营的架构,并完善管理层。此外,做餐饮不能急功近利,很多投资者往往幻想今天开张明天就赚钱,因而后续资金准备不足,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老板越做越累,说明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精确管理)。没有精确管理,生意做得越大,损失就越大。而且做企业要把人才留住,要有一两个善于经营的“搞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搞手”对于企业比老板还重要,他们往往是企业的“灵魂”。当然,如果老板本身就是“搞手”,那企业就会更成功。

  企业成功的原因不止一条,但在我看来,要想企业成功,老板必须先要做好人、会做人。老板学会了做人,企业也就成功了一半。对朋友、对社会、对政府、对员工,都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有一个和谐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nextpage]

  记:据说,“胜记”20多年来厨房一直没有更换过,这在餐饮行业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除了厨房,你们还有什么是没有变过的?

  温:人性化对待职工,是“胜记”一贯坚持的做法。在20多年里,我们很多职工已经在一直做到结婚、生仔。他们为什么不走呢?不是因为待遇、环境如何好,而是我们这里有商有量,具有比较强的亲和力。有了问题就坐下来商量,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有些事情一时解决不了,就暂时搁置起来,而不是采用高压的手段强制执行。在我看来,员工对企业的感情越深,企业的生命力就越强。所以,我们一向注重感情投资。

  融洽的劳资关系,为“胜记”带来了稳定。比如我们的厨房班底,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变故,这为我们提供优质、稳定的出品创造了条件。也正是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基本客。做饮食就是要让人认同,没有基本客,说明企业经营有问题。

  此外,鲜活、传统风味、感情服务、精品意识等这些东西我们也一直没有变。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胜记”的投资搭档一直没变。有人说,这是广州饮食业的一个奇迹。投资合伙人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具备更多的包容、忍耐、谅解。但实践证明,做到这一点很难。

  当然,“胜记”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对新型调味料如日式芥末、咖喱等运用于传统粤菜上,我们在广州同行中均为开创者。只有求新、求变,才能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