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2-11 16:06 浏览量: 1340
访广州酒家温祈福

  温祈福,原广州酒家总经理、广州酒家企业集团董事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监事会副主任、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退休后仍是广州酒家企业集团的永远名誉董事长,不仅见证了这场改革的历史进程,更是广州饮食服务业改革的先导者。

广州酒家温祈福

  据介绍,广东省档案馆广东名人档案库于1996年成立至今,已建立政军、工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界名人档案全宗390个,收集了名人档案材料3.5万多件。本次有25位广东名人入藏了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库,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永远荣誉董事长温祈福成为首位入藏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库的餐饮业人士,由省档案馆颁发《收藏证书》。作为广东餐饮业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温祈福用20年的时间,靠自身积累将一间资产仅数十万元的老酒家发展成为数亿资产的大型饮食集团,企业领先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国内餐饮同行学习的对象,被誉为餐饮业的“黄埔军校”,为推动广东甚至中国的饮食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等。11月10日,在北京钓鱼台举办的中国饭店与餐饮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温祈福获得改革开放30年中国饭店与餐饮业终身成就奖,其成就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而在捐赠仪式上,温祈福捐出了一批珍贵材料,包括一些重要相片、手稿、信件、证书、光盘、名书画家馈赠的墨宝等等,从而形成个人影像、声音、笔迹乃至生平事迹、贡献影响以及文化交往等比较全面反映其历程及行业发展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将都将在省档案馆永久保存,为广东的历史传承增添亮色。

  “食在广州”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擦亮“食在广州”这一招牌的,是改革开放催生的广州饮食服务业大发展。

  “食在广州”不能不提广州酒家。创立于1935年的广州酒家在改革开放中,积极适应市场,从单店发展到拥有多间高级酒家,成为粤菜的代表和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典范。

  谈起近30年的风风雨雨,70岁的温祈福感慨不已。

  记者:广州酒家作为广州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子也应该很好过的,你们是怎么走上改革之路的?

  温祈福:80年代初,我们在广州餐饮业大概排第六位。因为有广交会,指定接待外商,日子还过得去。有一天,我收到一个亲戚寄来的一张香港报纸,上面说大三元酒家生意火暴,一个月收入达到100万元。大三元是广州最早与港商合资的酒家之一。我们的餐位、服务员人数都比大三元多三分之一,月营业额才60余万元。[nextpage]

  我感到外资进入广州服务业对我们冲击很大:人家用的是中央空调,我们还是电风扇;人家用收款机收钱,我们还是手工记账;人家用计算机算数,我们还是打算盘;人家从境外带来了丰富的食品种类,我们还是那几样;人家的服务员是自招的年轻貌美的姑娘,我们的服务员是四五十岁抱着国企“铁饭碗”的老员工……各方面差距太大。

  我们决定改变广州酒家的面貌。但我们是国有企业,上级不给钱怎么办?我们领导班子开了个会,决定迈出大胆的一步——向银行贷款。广州酒家是第一家向银行贷款的餐饮企业,1983年,我们贷款400万元装修改造,酒楼不停业,边营业边改造。1984年春节前,我们就以焕然一新的面孔迎接客人。

  在装修工程结束的同时,我们公开招考几百名青年临时工当楼面服务员。这也是第一家国有企业招临时工,因为国企的职工向来由劳动部门统一分配的。新招聘的年轻人都在25岁以下,女性要求个子1.6米以上,男性1.7米以上;要求眼尖、手快、脚勤,招呼客人干净利落、彬彬有礼。用了两年时间,前台服务员全部换上了新鲜的血液。我们还要求女服务员化淡妆上班。在当时的国企,化妆上班也是阻力很大的事。

  这批员工经过专业培训后,酒家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客人一到广州酒家,便从服务员手里接过香巾,接到第一杯“迎客茶”;随之便是加茶叶、冲开水、斟酒、端食品、分菜等一连串服务;客人桌上烟灰缸里只要有三个烟蒂,服务员便立即更换;结账找零,都由服务员代劳。月营业额很快超过100万元,最高上升至150万元。结果,令员工们忧心的400万元银行贷款,一年半就还完了。我们成为广州市先进典型,我们的服务规范被迅速推广开来,影响了全国同行业。

  记者:广州一些餐饮“老字号”都陷入困境,甚至最早合资的一批企业也消失了,为何广州酒家越做越旺?

  温祈福:“老字号”不能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变化一样会被淘汰。

  经过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当时广州酒家生意好到天天座无虚席,我们6点开门营业,5点多就有很多人在门口排长队等待。全国各地向我们取经的人们也不断涌来。这时,我们想到了开分店,刚好当时报纸杂志上介绍“麦当劳”“肯德基”的经营方式,我觉得可以向他们学习。

  1985年,我们创办了广州市餐饮企业第一家连锁店。统一层级管理模式,统一核算,统一标志,统一食品制作、服务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统一大宗原料采购。以后又陆续开了几家广州酒家,除了一家是主动关闭外,都很兴旺。我们的“利口福”食品连锁超市已经发展到100多家。

  更关键的是我们从做月饼开始,发展食品工业。1985年我提出要做月饼,“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名牌’。结果到1990年,广州酒家的月饼销量就超过了广州所有品牌,今年卖了2亿多元,是全国最大的。在月饼的基础上我们建了一个食品工厂,加工各类食品,今年销售额将超过5亿元。

  记者:饮食行业是属于国有企业退出的行业,把广州酒家合资或者干脆卖掉最简单了,你为什么坚持自己做并且坚持国有性质?

  温祈福: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在我退休交班的时候,不要说总资产翻了多少番,光企业积累的“两金”(公积金和公益金)就有7000多万元。

  20多年来,我们确实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我们贷款装修、招工等改革都冒着很大的风险,开分店也如此。比如滨江西路的第二家分店。当时,那里交通和周围环境还不好,95%的管理层和员工反对到那里去开店。但是我看好这个地方,我给他们下达了月营业额150万元的任务,结果他们很快就达到了。

  人这一生总要做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我15岁就来到这条街上(上下九路)工作,几十年了。上级曾调我去公司,我没去,我只想把企业搞好,让职工安居乐业。前些年我们饮食这块业务改制,让职工入股。当时,天河的百福广场评估值比较低,我没答应,我说那是国有资产,要体现出真正的价值。重新调整后,增加了几千万元。

  我们企业效益很好,如果与外资企业或私营企业比,我拿的钱可能不多,可是和自己比,也不算少了(一个月几千块钱),生活过得去。能做好一两件事,人生的价值就实现了,不在于自己得到多少利益。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州酒家一班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