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10-03 15:16 浏览量: 1338
季琦:做中档酒店恰逢其时

  传统意义上的中档酒店,一般是指三星级或三星级标准的酒店,但这些酒店通常都是单体酒店,缺乏强势的品牌和营销能力,因此生存空间近年来备受高档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挤压。

访汉庭酒店董事长季琦

  汉庭季琦:发展中档酒店正逢其时

  目前,几大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均已布局中档酒店,其中,汉庭的全季酒店已落户11个城市,共开设27家门店,星程酒店也已经发展至110家;如家旗下的和颐酒店和莫泰168则分别在全国拥有4家和316家门店;至于七天的中档酒店正在计划中,预计年内推出。

  去年年末的时候,汉庭宣布要大力做中档酒店。当时也有人判断,说经济型酒店同时发力做中档酒店,可能是一种被迫的转型。您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大家的行动突然一下这么一致?

  季琦:我不同意。我们是第一家做这个中档酒店,我2005年出来的时候就做中档酒店,那时候我失败了,没做好,没有成功。我觉得今天经过七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客户的消费等等,包括我们自己本身的能力,做中档酒店恰逢其时。

  有人认为中国的这种中档酒店市场存量特别巨大,对于三家品牌来说有非常大的整合空间,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高端市场上这种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可能会对中端市场的价格形成一定的挤压。您怎么看待这两种现象之间的碰撞?

  季琦:中国我刚才讲了,我们三家加起来,三家中国目前最大的(经济型酒店)加起来(占市场份额)是10%左右,估计还不到一些。美国是什么状况,美国现在整个连锁程度大概是50%以上,就是品牌连锁化达到50%以上。我认为中国的品牌连锁化的趋势比美国更加强烈。你也知道,如果你去旅游景点,这种住宿的不确定性是比美国要大的多得多,可能用连锁的方式会更容易被客人接受,至少品质能够保证,不会欺负客人,服务能力也更有质量。

  第二个,高端的酒店往下挤压空间是有限的。一个五星级酒店投资,它的每平方米单间的造价都是非常非常高的。它往下走,你说跟我们竞争,说卖个300块钱、400块钱,它亏死了。就是说我觉得五星级酒店不管怎么样的泡沫,不管有没有泡沫,它往下下行的空间是非常非常小的,即使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往下走,形势好了还要往上拉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不会对我们形成挤压的。

   [nextpage]

  现在在终端市场上,除了三家上市公司之外,还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中端品牌,最近又开始获得风投的融资,比如桔子酒店。然后另外一些中端品牌正在计划选择合适的时机上市。您觉得未来在中档酒店的市场的竞争,是不是会比经济型酒店市场更加激烈一些?

  季琦:我觉得不会。我觉得很多投资者进入中档酒店,他们认为中档酒店可能跟经济型酒店一样,将来会是一个蓝海,将来会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市场。我个人的观点是几个。第一个,高端、中端、经济型,它是一个金字塔型,越往下端,这个爆发力、规模、盈利能力、抗经济周期的能力越来越强,越往上走越弱。所以别人认为中档酒店是另外一个经济型酒店市场,我认为是欠考虑的。第二个,投资那些还不成规模的这些小的连锁,还不如投资我们这三家的股票,我们三家的股票已经成规模,盈利很稳定了,而且价格我觉得都挺低的。我认为一个思维可能不太一样的,不走常规路的一些PE或者是投资者应该这么来考虑才对。

  但是有人说,在中端市场这种不像星级酒店这种特别的标准吧,可能讲一些特色化,然后竞争更加多元化一些。您觉得这是不是跟星级酒店是另外一种玩法?

  季琦:你刚刚讲的多元化、特色化我觉得是正确的,跟那个金字塔一样的。越往上走,我觉得顾客的审美趋势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个性化。你很少看到一些高档说每家酒店都是一模一样的,跟我们的经济型酒店一样是很少的,几乎是没有的,对吧。可能香格里拉大堂可能也不一样,北京的香格里拉和上海的香格里拉大堂都不一样,装修的风格,对不对?那我觉得这就是销售的一个必然。中档酒店我觉得这种多元化是必须的,有一条,中档酒店的规范化可能比多元化更加重要。有些人可能搞歪了,把中档酒店搞成一个经济型酒店、特色旅馆,我认为是错误的。中档酒店依然可以做成一个比较规范的、标准的这么一个连锁方式。

  汉庭季琦:经济型酒店业未陷入恶性竞争

  汉庭酒店创始于2005 年,于2008年成立酒店集团,在2010年3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目前,汉庭旗下拥有汉庭快捷、全季酒店、海友客栈和星程酒店四个系列品牌。截至 2012年6月30日,汉庭已拥有863家酒店开门营业,有377家酒店正在筹备中,开业门店覆盖中国131个城市。汉庭计划,在2012年完成新开酒店 260-270家,并且在未来几年内仍保持快速扩张。

  您曾经说过,汉庭在刚刚成立的时候,为了追赶竞争对手,当时过分注重规模扩张,也犯下一些错误,后来重心逐渐调整到由规模向质量发展。如今是什么原因又让汉庭重新走上规模扩张的道路?

  季琦:当初开始时是2005年,整个行业里,我们是最后一家做经济型酒店的。当时心里急呀,别人已经三百家,有的可能几百家了,我们可能才一两家,就想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迅速做大,这个心情我觉得可想而知。今天,汉庭已经走过七年的道路了,我们的基础也是比较扎实了。我们今天来谈规模,跟2005年的时候谈规模是不一样的。

  您能具体讲汉庭两次规模扩张的不同吗?

  季琦:汉庭快捷,目前签约已经超过 1000家。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说我们每年20%的增长速度,这不快吧,那就是200家。同时,我们还有刚刚收购的新成员,我们新的明星产品——全季,另外我们的海友客栈,有三个品牌。这三个品牌同时发展,每个品牌做个20家也不算太多吧,所以就是60家。这样加起来每年就有260家,这样的速度很多外人看起来还是非常非常快的,我觉得还是在理性的范围之内的。

   [nextpage]

  现在在一些大城市,我发现经济型酒店的密度非常大,但是新开业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在北京清华大学旁边有一个小院子,我观察到这个院子里如家、汉庭各有一家,大家的招牌都是叠在一起。我记得您也曾经说过,汉庭酒店旁边如果有一个空的位置,汉庭如果不去开,别人也会开,所以说不如汉庭自己再开一家。因此我们可能有一点担忧,就是说现在的这种规模扩张是不是以稀释入住率为代价?您觉得这种现象是否已经说明行业有一种恶性竞争的趋势在里面吗?

  季琦:这是人的习惯思维,实际上你看看统计数据就很清晰,很了解了。目前国内三家大的如家、汉庭、七天,我们整个加起来占整个同类酒店份额的10%左右吧,我估计还不到。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清华大学旁边的这三个牌子,你把清华周边3公里之内这个档次的酒店加起来,我们的份额可能是10%,大部分的牌子是招待所、社会旅馆,三星级以下的酒店,都是和我们类似的这些酒店。所以说,我们在开,我们不开别人来开。我们三家首先是个同盟者,我们是跟这些社会旅馆竞争。我们之间开店的竞争,远远没有我们跟其他旅馆的竞争要来得激烈。

  就是说实际上三家上市公司之间并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季琦:对。远远没有到,说咱们三家赤膊上阵,你死我活的阶段。我觉得还是更多的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和各自的特色领域里面,在迅速地扩张,蚕食那些传统酒店占据的市场份额。

  现在汉庭的入住率,包括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可能三家里面最高的。可能是因为汉庭一开始是控制规模的,有这样一个原因在,如果现在规模上来的话,还能保证这么高的入住率吗?

  季琦:我认为基本是能够保证的。譬如在上海,我们是100家左右,如家可能也在100多家左右,我们的出租率还应该是最高的,锦江之星在上海都是100多家,我们三家里还是我们最高。说明随着我们店数的增多,并没有明显的看到汉庭出租率下降的趋势。

  汉庭季琦:收购星程为发展个性化酒店

  据汉庭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汉庭已经收购新品牌星程酒店,并已获得大部分股权。星程酒店,原是携程网于2008年7月起打造的一个中档酒店品牌。至此,汉庭旗下已有星程和全季两个中档酒店品牌。其中,全季是标准化的酒店,而星程则是个性化酒店。

  汉庭为什么会选择接手星程这样一个品牌?它原本的模式和汉庭的模式并不太一样。有人说,是因为星程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携程才会愿意让出来。不知道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季琦:为什么要接手星程?我们认为酒店往高端走,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会比较高。而中国的很多酒店,比如说我刚刚搞了一个三星级酒店,投资了刚刚两年,想加盟全季,全季说不行,你跟我们的标准不一样。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东西去装,它如果装在全季里面来,全季的品牌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品牌形象。今天来一个三星级,后天是个四星级,过两天就全季就模糊了,别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此)我需要一个品牌,这时候我觉得星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才100多家,差不多在三星、四星这个档次的酒店,都是和携程做特许的方式,来联盟的,质量还都不错,而且基本都分布在京沪广深,华东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跟我们想布的点非常非常吻合,这时候就我们一拍即合。

   [nextpage]

  但是我看汉庭的公告里面提到说,希望逐步把星程的联盟模式转变为加盟制?

  季琦:对,英文比较清楚,英文星程它现在做的是franchise,就是加盟的,纯加盟的,跟美国是一样的。就是你有一个酒店,用我星程的牌子,自己管理,用我们的系统,我们现在转的模型叫manachise,就是管理和加盟其实在一块。可以发明一个新的词,叫manachise(manage + franchise)。比如说,你如果加盟我,我派人来参加管理,这样的话我能从根本上对整个营销、成本控制进行一个很好的把握,这样效率会更高,我们转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业主实际上是更好,你还省了麻烦,不用整天操心去干什么拖地板、擦桌子,这些活儿我们来干,你只要投资、赚钱就可以了。而且这样的模式更能保证我品牌的一致性和质量。

  这是否也说明您对它原来的这种联盟模式不是特别认同,您打算接下去怎么整合这个品牌?

  季琦:我不认为在中国纯加盟模式能够长期稳定的形成一个品牌出来。加盟模式太松散,就是业主。中国的业主跟美国的业主比,他们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培训、成长。在美国,如果爸爸妈妈开一个什么夫妻老婆店,开一个小旅馆,基本上那个质量还是可以的。中国可能就参差不齐,有的非常棒,有的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说在中国如果要做一个大的连锁,我觉得必须把管理的这种力量要渗透进去。这样能保证一个品质,能够做到双赢。如果再过五年、十年,有可能纯加盟模式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