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10-03 15:41 浏览量: 1337
萝卜菜做出3000万大产业

  萝卜是农村最常见的小菜,经常吃,却不怎么起眼。然而来自农村的周正洪却将这种小菜做成了年产值3000万的大产业。近日,记者来到威远县镇西镇,一探周正洪的致富经。

  传统手艺注入现代理念

  周正洪家乡的土质和气候很适合种萝卜,周家祖上研制出了一种名叫镇西酱萝卜的咸菜,可因为是小作坊,虽然世代相传,却并没有形成产业。1997年,周正洪发现人们开始倾向于选择绿色生态的土特名优农产品,他灵机一动,将传统的镇西酱萝卜工艺“翻”了出来。

  周正洪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后,把房子卖了凑了50万元,正是这50万元,开创了他如今3000多万元的大产业。

  公交车推销打开销路

  建工厂、买设备,忙活了大半年之后,周正洪的产品上市了,可是卖给谁呢?

  因为刚起步,没有那么多钱进行广告宣传,周正洪狠心拿出3万多元,在内江十辆环城公交车上打起了活广告:每辆车上都站着一到两名礼仪小姐带着镇西酱萝卜,请乘客免费品尝,这样的举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之后,镇西酱萝卜的名声大振,以其麻辣香脆甜的特别风味把内江市民征服了。

  人们知道生产萝卜的老板姓周,所以都称呼周萝卜。周萝卜从此便成了周正洪公司的名片。

  规模有了销路也打开了,加工的品种从萝卜扩展到了青菜、大头菜等,可是每年需要几千上万吨原料,而农民种萝卜、青菜、大头菜没个准数,价高的时候一个劲地往厂里“塞”,价钱低的时候农民都不种,工厂没法正常生产,与别人签了订单不能如期交货。

  周正洪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当地几位有能力和实力的村民领头成立合作社,他自己的威宝食品公司成为了占合作社20%股份的股东。从此,由合作社组织农民根据订单供应原料。农民的萝卜、青菜、大头菜有了稳定销路,周正洪的加工厂也有了稳定的货源,互惠互利,农企双赢。

  沉着应对食品安全危机

  2007年,“苏丹红”事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周正洪加工萝卜的辣椒面要从外面进,他也未能免受波及,甚至被当时的《四川日报》点名曝光。这无疑给了周正洪沉重一击。朋友们都以为这次他名誉扫地,无法“翻梢”了。

  一直都踏实做事的周正洪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他立马采取了补救措施,不仅立即将问题产品全部下架,还马上向各客户召回所销售的40多万斤产品。后来,在国家和省级单位进行质量追踪时,周正洪的企业成了反应最快、改正最彻底的典型,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周萝卜的名声,反而因此广受赞誉。

  [nextpage]

  当然,后来他也不再在外面购买辣椒面,而是让当地农民种辣椒供应生产,由此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做食品讲究精益求精

  “苏丹红”事件给了周正洪以启示,他认识到,做食品,卫生、质量等硬指标不过关,企业就会失去生命力。

  他由此定下了严格的要求,凡是订单要求的萝卜、青菜、大头菜、辣椒等农产品,他一律由合作社统一供应肥料和农药,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全都要经过检测,合格后再进入工厂。

  为了减少产品与人的接触,他不惜重金将生产线建成全流水线,厂里还制定了一个比国家标准更高的标准。每一批次每一环节都要按高标准检验合格后再入库发货。就连厂里的排水沟都有讲究——转角处都是圆形,不能有直角——周正洪说:“直角容易积淀污垢,这些虽然是很小的细节,如果不重视就会影响大局。”

  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周正洪的公司利用10多年时间,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了年产值近3000万元的现代企业,产品不仅供给航空公司、康师傅等大公司,还走出了国门。

  当地4000多户农民也都跟着他沾了光,每年农户卖给周正洪的萝卜、青菜、大头菜、辣椒达3万多吨。农民户平收入8000元左右。在工厂上班的300多农民工每月工资在200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