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3-26 00:00 浏览量: 1339
西南五省旱灾对中国粮食价格影响有限

  根据国家气象局监测,自2009年秋天以来,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等西南五省遭受严重干旱,个别地方灾情达到百年一遇。这给受旱当地的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西南五省某些地方的旱情在短时间内还可能不会根本缓解。当地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因旱灾引起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甚至出现少数粮商囤货现象。西南五省旱灾是否会引起当地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进一步持续上涨?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出现了部门粮食品种价格持续缓慢上涨的现象,这与西南旱灾有关吗?全国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会因西南旱灾也进一步持续上涨吗?

  自2009年8月份以来,我国食品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粮食、蔬菜等上涨幅度明显。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及其市场价格的波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在食品消费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科学分析和正确看待西南五省旱情对于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做好西南抗旱工作和防止通货膨胀预期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南五省旱灾没有改变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格局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受灾面积都要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灾害。这次西南五省持续的旱灾,无疑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目前发生的西南旱灾已经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全国粮食总供给造成了明显影响。

  第一,西南五省的旱灾仍然属于局部的,对当地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根据3月23日防总办公室的统计,西南五省受旱面积虽然接近1亿亩,但是占当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尽管在某些地方,旱灾极其严重,但就平均水平来看,西南旱灾程度和多数年份的平均水平接近,这表明涉及西南五省的旱灾并不是整个地区和全年性的灾害。这次西南旱灾对当地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害主要局限于小春作物,小春作物在全年的农产品生产中所占份额一般都比较小,因此,不能说西南旱灾已经给当地全年粮食生产造成了明显损失。

  第二,西南五省的旱灾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小。尽管西南五省农作物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比重接近20%,稻谷的比重超过20%,甘蔗的比重超过80%,茶叶的比重超过30%,是全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之一,但是,由于这次旱灾所造成的当地农作物减产不是全年性的,对全国的粮食供给,特别是全国商品粮的市场供给影响极其有限。我国早已形成了北粮南运的格局。[nextpage]

  第三,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供给相当充裕。我国已经连续6年粮食丰收,总产量已经连续3年超过5亿吨,粮食库存继续充足。2009年国内粮食总产量5.31亿吨,加上净进口0.49亿吨,新增供给量5.8亿吨,这意味着2010年国内粮食供给保障性好,完全具备以丰补歉的能力和条件。即使西南五省旱灾造成有限的粮食减产,也不会影响我国粮食供给充裕的基本格局。

  第四,国家已经并且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抗旱保苗,恢复农业生产。如果后一段时期,特别是西南地区雨季来临后,旱情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消除,西南地区全年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并不排除丰收的可能。

  第五,多年经验的积累和高效的管理体制,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宏观调控部门对于应对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相当强,西南地区不会因为旱灾而出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明显的供求缺口,全国更不会出现这种情形。

  粮食供求格局是决定其市场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基础性因素。基于上述西南地区的旱灾没有改变粮食供求平衡的格局,这就意味着粮食市场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即使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那只会是短期的,暂时的,局部的,社会没有必要对部分地区的粮食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反应过度,更没有必要采取非理性行为,抢购和囤积粮食。

  二、正确认识灾害冲击引起的市场价格反应

  这次西南旱灾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于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市场主体存在着不能的评估,进而选择不同的行为。

  实际上,西南局部地区的旱灾发生,当地农作物减产,一些重灾区甚至绝收,在短时间内造成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水平。当某个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有助于调节供求平衡。

  面对旱灾,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再生产,必须开展一系列的抗旱工作,这势必增加成本费用。从成本价格连锁反应来看,当地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保证生产者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够激励生产者克服困难继续发展生产。即使是一些从外地运进去的粮油等农产品,由于运费增加,市场价格适当上涨是合理的。

  由于受到灾害冲击,粮油等农产品市场价格可能存在着一定幅度的上涨,商人可能增加储备,确保市场供应,并从中获利。如果说商人为了盈利,没有出现只卖进不售出的行为,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和国家调控能力比较有效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不会过度波动,也不会造成市场恐慌,不必大惊小怪。[nextpage]

  面对西南旱情这类灾害,如果有人过度夸大旱灾损失,虚传市场价格信息,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强化人们对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那可能就会对大众和社会造成损害。在当今社会,信息有时对人们的市场价格预期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虚假信息的炒作,可能会过分夸大市场价格的上涨幅度,引起消费者的抢购,普通商人的囤积,导致市场价格再度上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有自身的规律。当市场价格恢复到正常均衡水平时,一般消费者和普通商人都会受到损失。虚高的市场价格,也会给生产者发出错误的信号,当生产者向市场供给产品时,可能已经事过境迁,市场价格过度下跌,遭受损失。

  三、面对旱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面对西南地区旱情等这类灾害,正确的态度是我们既不要漠视旱灾灾情及其不利影响,又不要选择非理性行为。

  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树立对政府调控粮油市场能力的信心。无数次经验表明,在遭遇重大灾害时,我国各级政府不但组织和领导抗灾工作,在短期内向重灾区提供必要的救济,而且还能够长期在稳定粮油市场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粮油等农副产品是消费者日常的必需品,是政府抗灾救助工作的重点,消费者应该相信政府。同时,消费者在接受到市场价格虚假夸大的信息时,一定要冷静,要进行分析,不要盲目相信,更不要盲从。

  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做好农业生产的恢复自救工作,小春作物的损失由发展其他农业生产来弥补,一方面努力增加市场供应,另一方面扩大收入来源,力争灾年增产增收。

  对于商人来说,要知道市场瞬息万变,充满着风险。如果一味地囤积居奇,一方面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不道德的商人,不具有持续发展的素质,另一方面,市场的变化,会加大自身的风险损失,得不偿失。

  对于媒体和社会舆论来说,一定要客观真实报道和反映,把社会责任放在最重要位置,不要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人为地夸大可能引起市场过度反应的宣传,造成人们对粮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的强化。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要代表社会整体和最广泛的大众利益,向社会提供充分、准确的灾情信息,动员组织抗旱工作,力尽将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做好灾区粮油等必需品供应和市场供求平衡工作,尽可能降低灾区市场价格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