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5-25 15:38 浏览量: 1337
酒店大厨平保国的美味人生

酒店大厨平保国的故事

  他在灶头上一干就是40年,他是民族饭店的“国宝级人物”,他的一道“爪炒虾仁”爽滑鲜嫩,令无数食客流连忘返津津乐道,他就是平保国,对理想对信念的坚持成就了他今天的美味人生。

  厨师,我就是奔着这行业去的!

  跟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许多同龄人一样,平老最初人生道路的选择也颇具有时代特色……“17岁那年,农村招知青,那时候可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被选上的800多人先在学习班培训了一个多月,后来我们公社的15个同志,9个女同志被分配去当了公务员,剩下的男同志都被分到了民族饭店。有的被分到了面点、西餐部,就剩我和另外一个同志被留在了灶头,原以为可以跟他‘相依为命’,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志被调去了食堂,最后就只剩我一个人坚守着岗位。那时候,刚来到城市,刚来到民族饭店,没什么朋友,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但是厨师是我的理想,我就是奔着他去的,所以遇到再多困难都可以想办法解决。”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信念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平老。

  就这样,平老40年如一日地忙活在厨房里,为民族饭店的客人准备着丰盛可口的菜肴,几乎来过民族饭店的客人都尝到过平老的菜。当初年轻时候一句简简单单的“就是奔着厨师去的”,到现在依然不离不弃兢兢业业,厨师对于平老来说成为了一种信仰。

  拜师学艺 师傅就是看上我了

  拜师学艺,对于很多厨师来说是必经的一个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平老在民族饭店待了十几年后,成为了民族饭店专管宴会厅的厨师。宴会菜可不比一般的菜,对厨师的要求相当高,民族饭店领导把这个重担交给了平老。为了不辜负民族饭店的厚爱,平老走上了拜师学艺磨练技艺的道路。

  当时,昆仑宾馆的孙仲英和北京饭店的朱志军师傅在厨艺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都被调来支援民族饭店,平老就这样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两位良师。记者原以为名师的门槛会比较高,企图“挖掘”一些平老拜师学艺的艰难史,可平老却是爽朗一笑:“师傅就是看中我了,就是愿意教我,什么偷学厨艺在我身上不存在。”

  原来师傅们就是看上了他身上那股不怕苦不怕累的执着“劲儿”。平老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帮家里做很多农活,厨房里的这点儿苦累在他来看根本算不了什么。“跟着师傅学,什么都得勤快点,早上7点上班,6点就到厨房了,烧柴生火,打扫卫生。这些活总不能让师傅做吧。长期下来,师傅就对你有看法了,觉得这同志不错,吃苦耐劳,手也勤快,是个好苗子,师傅喜欢上你了,就自然而然愿意教你了。”

  在平老的交谈中,记者能感受到他真的是打心眼儿里热爱厨师这份工作。从最初整一年都在择菜打荷到现在的扬名业界,平老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对于厨师来说手一定要勤快。”朴素的话语里凝聚了平老几十年职业生涯的经验,这也是平老经常对徒弟们和年轻厨师们说的一句话。

  [nextpage]

  72年接待尼克松 86年去了7个国家

  1972年,是平老来民族饭店的第二年,这一年对平老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还是毛头小伙的他,有幸接待了来华的尼克松总统。虽然作为一位还在“择菜期”的学徒远远达不到给尼克松做菜的水平,但一想到手中的菜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的盘中餐时,年轻的平保国还是难掩激动。“那段时间,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就算只能跟在老师傅后面打打下手都特别开心,择菜也觉得比平时带劲很多,因为想到自己择的菜会成为尼克松总统的美味时,就特别骄傲。当然有时候心里还是会偷偷盘算一下或许还有机会见到尼克松本人。虽然那是愣头小伙儿做的事情,但是现在想想还是会很自豪,人家问我,我还是会说72年我就接待过尼克松了。”

  而1986年10月24日,又是一个让平老记忆犹新的日子。那天,他与其他5个厨师一起去往7个国家慰问华侨。那时坐飞机去国外还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平老幸运的得到了这个机会,“怀里揣着国务院给我们发的每人10美金的零花钱,总要对得起国家,国外的一切的确很新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职责,远在异乡艰苦创业的华侨们也都很辛苦,我们能尽量给他们带来一点家乡的味道就尽量满足他们。他们当中有南方人有北方人,有吃辣的有吃清淡的,有幸作为国务院派出去的厨师,我们都使出了绝活去慰问这些华侨。”当提起这段慰问华侨的经历时,平老幽默的自我调侃:我也算是个出过国的人了!

  不吃肉不比赛 这个厨师有个性

  平老不爱吃肉,他很实在地说:做厨师这么久了,嘴多少有点“挑”了,小饭店的肉达不到级别,大饭店的级别自己又不够级别享受。

  平老不喜欢参加比赛,他很坦诚又风趣地说:“一个好的厨师不是一两次比赛能说了算的,能满足众多客人的味蕾才是硬道理。我的客人、我的家人都说我做的菜好吃,就算是一道青菜做得就是跟人家的味道也不一样,那我就会很自信的觉得我的每道菜都是挺成功的。厨协的领导多次让我参加比赛,每次我都推掉了。唯一参加的就是全国烹饪大赛,是因为岁数也大了快退出厨师这个行业了,就想着怎么着也去弄张证书回来,而评委尝过我的菜觉得是那么回事就都给留下了。”

  除了执掌民族饭店的美味之勺,生活中平老很喜欢自己琢磨一些特别的菜式,比如他最近正在为杭州美食节做准备,他向记者透露,到时候也会做千岛湖鱼头和一些杭州本土菜给客人尝尝鲜换换口味。

  菜刀起落,饭勺挥舞间,平老在民族饭店的厨房里一待就是40年。在采访的最后,记者突然想起一副对联,它或许可以完美的诠释平老40年厨师的生涯:“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尽在舌尖手上;烹炒煎炸,世间万物都盛碗里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