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年10月24日 15:42

什么是中国菜?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快,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要给出一个标准的定义,就不那么简单了。

刘广伟:厨艺研究待来者

凡是中国境内的菜肴就是中国菜?可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餐桌上也摆有中国菜;凡是中国人做的菜肴就是中国菜?我却看到许多老外在做中餐馆的主厨;只有那些用中国产的原料、调料制作出来的菜肴才是中国菜?可是很多中国大厨在用挪威的三文鱼、美国的牛仔骨参加中菜大赛。

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近百年来,中国菜的内涵在扩大,这说明中国菜在地球村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学中国菜的应该感到骄傲。

刘广伟:厨艺研究待来者

中国菜有多少种?有人说在谱的有5000种、有人说有10000种、也有人说约有20000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看应该先问制作中国菜的原料有多少种、辅料有多少种、调料有多少种、形状有多少种、色泽有多少种、加热法有多少种、调味法有多少种、香有多少种、味有多少种、复合味又有多少种,还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不同的餐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厨师又有多少种?然后再求这些因素的组合到底是5位数还是6位数?怕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中国菜品种之丰当属一大特点,细究起来这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关,所谓“天下万物皆为我用”。
哪些菜是中国名菜?这不仅是个教学问题,也是个较难界定的学术问题。古代的名菜,在现代不一定是名菜;赛场上的名菜,市场上不一定是名菜;家庭里的名菜,宾馆里不一定是名菜;此处的名菜,彼处不一定是名菜;正宗是名菜,非正宗不一定不是名菜。我看长期被市场认可的菜才是真正的名菜。

如何学中国菜?有了好的菜谱也不是马上就可学会做菜,还要求读者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这就像不是每个人看着乐谱都能唱歌、弹琴一样。

刘广伟:厨艺研究待来者

学厨有三个条件:一是能吃苦。厨行属于勤行,夏天面对一团热火,冬天时常两手冰水,吃不了苦,学不了厨;二是头脑灵。事厨貌似粗活,实则离不开智慧,离不开艺术,离不开创造,脑子不灵难当大厨;三是不自满。从厨应谦虚。这是因为学到手的菜,永远不如没学到手的菜多,深谙此理就会永不自满,乐于掌握更多的厨艺。

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成为烹饪艺术家。如何传承中国菜?这有两个需要正视的观念问题:一是菜品的正宗与迷宗,二是菜品的个性与融合。

刘广伟:厨艺研究待来者

迷宗菜是个新词,却不是新事物。自有正宗菜那天起就有迷宗菜。社会进步,市场发展,物流畅达,适口者珍,推动了迷宗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唯正宗不做、不食的传统观念。近几年各地菜式的变化,融合是个大趋势。不仅有南北融合,还有中西融合,但融合中依旧有个性。因气候、物产、种族、口味的差异是由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带来的,只要地球在转,就必定是千人千模样、万人万口味。口味差异是绝对的,菜品的融合是相对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我认为中国烹饪的问题不会是长久模糊不能回答的,虽然现在学者型的厨师屈指可数,我想在21世纪厨师会成为烹饪理论家、艺术家,烹饪原理、菜谱的表达会更科学、更准确。中国厨艺研究空白甚多,厨艺研究有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