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6-12-07 10:39 浏览量: 1341
品牌是炒出来的吗?
当人们美滋滋地大嚼成都全席那108道美味的时候,参展单位的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撤展。作为一个餐饮工作者漫步其间,看着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展台被撕裂成碎片,一盘盘精心设计的菜肴(展品)被倒进了垃圾袋,回想着川菜如何从一个小家碧玉成长为如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巨人,畅想着四川餐饮业的未来,一半是激动,一半是惆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繁荣常常与炒作结伴而行。明星需要炒、品牌需要炒、企业需要炒、甚至观念也需要炒。的确,前几年,确实有一些企业因深谙广告宣传技巧而一鸣惊人,赚了个盆满钵满。记得有人对我说过,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广告投放的回报率是2.8倍。自此“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古训成了反面教材。细细想来,炒作的“炒”就是炒菜的炒吗?你看一盘普普通通的畜禽时蔬,经名师之手一炒,立即成了“中华名菜”,万众聚焦,身价倍增。两相比较的确也算形象生动。不同的是,厨师炒菜靠的是独家技艺,有人买单;而广告炒作则需要所炒的对象经得起炒,否则,炒出来的就是泡沫,单却要自己买。道理人人懂,无奈的是人们喜欢那五彩缤纷的泡沫;只恨那泡沫不能持久。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更需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事。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炒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要名气。一位知名企业家就说:你必须在先赚钱,还是先做大的问题上做出选择。当然,许多人希望先做大,再赚钱。不是有句话:气魄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所以现在大手笔比较多。可是在钦佩一个个大手笔的同时,我们又在目睹一个个大失策。每当我看见精心的设计、精美的装修被撕成碎片,每当我看见堂皇的店堂门可罗雀,甚至打出招租,转让的招牌时,唏嘘感叹,搓手扼腕。我们为餐饮业的发展所付出的学费实在是太高了。我们应该学会更多地关注金字招牌背后发生的一切。再说了,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吗。我相信那些世界知名品牌,那些名人,在出名之前并没有想到出名,只是在投身一件他愿意以此来赚钱,进而成为忘我投入的事业。名气大不过是事情做的好带来的社会评价而已。现在花钱买金字招牌的也很多,如果相信有了金字招牌生意就好做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是这样,当今,多少中华老字号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步履艰难了。所以我认为对企业来说,赚钱比名气更重要。
    企业做大了要搞加盟、要连锁,就要标准化。一段时间标准化问题提的特别强烈,甚至准备为川菜打造一个精确的配方。当然,这些都是些文人的想法。如果问厨师,他们只能表示文人不懂烹饪。不仅菜品,而且餐厅服务,装修风格都搞标准化,理由是,人家麦当劳、肯德基不就是标准化才做的这么大吗!在许多人看来,一切东西只要一搞标准化了,就上了档次,就可以全国连锁了。其实,标准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标准化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照顾最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而并不介意人们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标准也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而生活又是鲜活的,不断发展的,如果相信写在书本上的才是标准,那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最近成都一酒家提出“人性化服务”的口号,颇引人注意。在那里标准还是有的,只是与其他酒家不太一样。信手翻了翻《顾客意见簿》,“太热情、吃的太多、喝的太多”。在这里不标准似乎比标准更能令人满意。此时此刻不禁想起一句话: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比研究矛盾的一般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