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9-19 16:45 浏览量: 1340
川菜美食文化领军人何农讲述其转型历程

  他曾经是一个川剧研究的新锐学者,而今却是川菜美食文化的领军人!身份的巨大变化,但何农说自己一直在做文化人的工作,这点始终没变。

  何农1958年生于重庆。1982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川剧研究工作。其间发表《传统戏曲与现代意识的十大冲突》等论文,在国内学界引起较大反响。1992年,进入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从事企业管理咨询。1996年,创立巴国布衣风味酒楼,主营川菜,在川菜的低迷期高擎振兴川菜的旗帜,引起各界热烈反响,进而形成新川菜的热潮。嗣后又创立火锅品牌川江号子、中式酒店品牌布衣客栈,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酒店品牌。

  在巴国布衣旗舰店盛大开业之际,我们走近何农,听他讲述从一个纯粹文化人到地道企业家的转变历程,听他细数如何用独特的方式经营美食文化——

  在何农的办公桌上,码放着大堆的戏曲文化书籍,墙上的油画和满壁的书架使办公室看起来像一个书房。房间的色调比较深,柔和的灯光照射下,透出一种静谧的气息,这似乎是一个远离尘嚣的空间。在清茶的陪伴下,笔者和何农的对话更像是朋友式的轻松聊天。

  转型:从川剧学者到企业家

  文人下海经商,常会遭遇身份转型的痛苦,不过何农是个例外,从川剧研究者到企业家,他的转型显得自然而然,他理解的文化能包容一切!

  笔者:文化人下海经商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都会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有的还会有一个痛苦的经历,你自己的转型有什么特点?

  何农(以下简称“何”):是啊,我也知道不少朋友类似的情况,但我觉得我的情况和通常所说的文化人下海还是有所不同。我最早是研究川剧,这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化工作。之后又搞管理科学方面的东西,领域虽然转换了,但仍然是在科研体制的框架下工作,自己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后来做企业,是源于我们本来作为一个课题做的方案,因为找不到实施者,就由我们自己来实施。这一次是身份改变了,但做的事情是延续的,所以我并没有感觉到所谓“下海”那样的突兀切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很多文化人下海都是一种个体的选择,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带着一个团队在工作,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团队在经历。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比较自然,算是平滑过渡吧,至少在心理上没有一种断裂的体验。我从不觉得自己在骨子里有什么变化。包括我们的团队,许多人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

  笔者:你认为企业家和文化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何:从我的体会来说,文化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相同之处其实很多,比如都要求对一个问题有深入全面的思考、要求持续的专注、要求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这个对应可以罗列很长。至于区别,我想主要还是表达方式,文化人可以“以言行事”,把要说的话写出来就算完成了,他作品的成败不受一时的限制,即使当时别人不认可,也可能很久以后被承认。而做企业则必须接受别人的审视和检验,成败是随之而来的,如果失败,就没有以后了。

  笔者:在你们公司,我有一种感觉,好像这里的氛围更象是什么研究机构。我想原因肯定在人的身上,是因为你们文化人情怀始终没变?

  何:虽然话也可以这么说,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私人情感或习惯的问题。虽然工作内容有所变化,我认为自己前后还是一贯的。我学的是中文,参加工作也是从文化的研究开始,就个人而言,除了文化的东西其他并不擅长,所以一直就在做这个事情。现在做餐饮、做酒店,按我的理解,还是在做文化的事情。区别只在于表达方式,你可以通过笔头书写来表达,但也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餐厅、一个酒店来表达。当然,站在行业的角度,其他人可以有另外的观点和做法,但我们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当初巴国布衣出来的时候,有评论说是打文化牌,其实我们并不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市场招数在用,我们只会做文化。

  角色解读:餐饮界的创作者

  巴国布衣在餐饮界的名头已经响了十多年,作为其掌舵人,何农说自己不算是烹饪高手,也不是美食家,他是在用餐饮解读文化、表达思想,以此看他更像一个餐饮创作者!

  笔者:巴国布衣在餐饮界的名头已经响了十多年,你本人对餐饮和烹饪有什么独到的心得吗?

  何: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其实我对餐饮和烹饪是个外行。当初我们创建巴国布衣时,就有人说一群外行在做,这话其实没错。巴国布衣都开了五六年的时候,我才搞清楚口布是指什么,当时我们的员工都在笑我。当然,现在我们做餐饮已经十多年了,我再说自己是外行可能有点矫情,不过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我确实不内行。换一个角度,也就是非技术的角度,我可能还能说点东西,也许称不上独到,但确实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

[nextpage]  笔者:那么相对于餐饮专业的内行,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呢?毕竟,你也算是餐饮业中人啊。

  何:没错,从职业的角度我算是一个餐饮的从业者吧。其实餐饮业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可以包容、同时也需要很多角色,并不简单就是通常所说的前厅后厨,我们公司很多员工都不属于这两个部分。如果要从餐饮的角度为自己做一个描述的话,可能我算是餐饮的解读者和创作者吧。

  笔者:解读和创作,用来形容一个文化人也许更合适,但你现在的身份毕竟是一个企业家,你过去的经历对你现在有很大影响吗?

  何:文化人也好,企业家也好,我觉得两种角色并没有根本的不同。解读者,是说我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餐饮,当然看的不仅仅是菜,甚至也不仅仅是餐厅,相关联的背景都尽量去理解,这样来形成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创作者这个角色更好理解,我们形成了想法,不是用文字来表达,而是通过建立一个餐饮实体来表达。这种表达,对我而言就是创作。这当然和我早年的经历有关系,一个人早年养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很难改变的。餐饮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我习惯于从这个角度去把握餐饮。

  笔者:对餐饮行业而言,你的说法确实够“外行”,这和你们当初上演的“外行打败内行”的好戏有关系吗?

  何:巴国布衣的出现,被描写成“外行打败内行”是媒体的一种说法,我个人不认同“打败”的说法,准确说应该是给餐饮业注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我们从行业外的角度切入,必然会用另外的思维方式来做事,这样的外部视角总会看到一些从内部不容易看到的东西。我们认为餐饮是文化,而不是把文化作为一种点缀。从企业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川菜企业,以此来替代传统作坊式的操作。用文化来替代伪文化,用现代管理来替代传统经营,是比巴国布衣经营成功更有意义的启示。川菜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同样面临如何更新发展的问题。以前业内的做法是在菜品上动脑筋,然后尽力去推,我把这种惯常的做法称作是守着家底找现在的空间,或许可以叫做“中体西用”或“古体今用”吧。我的想法是要反过来,立足现在去整合传统。这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现在认同的人越来越多。

  团队:有个性是件好事

  何农带领一群文化人转型做企业,这群有个性的文人之间没有想象中的“文人相轻”,相反正是这种个性,让企业的发展独具特色。

  笔者:我发觉你说到这个过程的时候,比较强调团队,强调一个文化人群体转型为企业团队。但是我们知道文化人通常都有一些文人的毛病,比如个性比较张扬、纪律比较散漫、情感上比较敏感,甚至文人相轻。这些问题和企业运作之间大概不协调吧。

  何:呵呵,要说毛病,我自己身上也有,所以反而能理解、包容别人的。我一直认为有个性是一件好事,我们做的任何项目都要求有个性,总不能让我们自己没个性吧。我在公司也提倡大家有点个性,包括穿着、发型都可以很出位。当然,有个性不等于难于相处。我们这帮人之所以走到一起,首先就是因为比较投缘,个性虽不同但相互的认同是很深的,所以我们之间倒没有什么“文人相轻”的现象。作为朋友,大家相处很愉快;作为一个团队,也经历过各种磨合的过程,其间当然也有坎坷,不过大家都能很自觉地调整。因为大家对共同目标是认同的,所以处理起各种问题来就不会陷入僵局。企业的运作确实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们尽量去适应,但不会盲目地去做。很多企业界的规条,我们觉得不必要的不会照搬,我们觉得不合适的就去更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

  笔者:我注意到你谈到企业的时候,用的词是“团队”;而谈到文化人的时候,说的是“群体”。文化人的特性就是比较个体化,而企业要求一个整体,你们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吗?

  何:我们最初在一起也是因为种种机缘,像胡志强、海波和我最初是同事,周明是我大学的同学。大家从个性到思维都有相